慈善力量激活消费新动能 —— 公益实践与市场复苏的双向奔赴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31 15:38 2

摘要:慈善公益报 3月1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在社会各界引起热烈反响。这份聚焦经济层面消费复苏的重要文件,不仅为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更为慈善公益力量广泛参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近年来,通过国

□ 曾宪斌

慈善公益报 3月1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在社会各界引起热烈反响。这份聚焦经济层面消费复苏的重要文件,不仅为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更为慈善公益力量广泛参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近年来,通过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各地将慈善公益与市场机制有机融合,探索出了一条“经济向上、社会向善”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公益消费券:

善意撬动市场杠杆

公益消费券不同于传统的政府消费券,它融合了政府与社会的双重善意——由政府出资或提供补贴,慈善组织负责发放和管理,旨在鼓励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商家。公益消费券作为“慈善+消费”的创新模式,正在多地实践中展现其撬动市场的潜力。

以浙江省杭州市为例,该市与多家知名慈善基金会合作,面向低收入家庭、老年人及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发放了价值数百万元的公益消费券。这些消费券可在指定的超市、餐饮店、药店等使用,有效提升了受益群体的生活质量,同时也为社区商业带来了宝贵的现金流。据杭州市商务局统计,自公益消费券项目实施以来,参与活动的商家销售额平均增长了约20%,部分小店甚至实现了翻倍增长。在全国其他地区亦有体现。广东省广州市慈善组织联合餐饮企业推出“待用餐”计划,消费者每购买一份套餐即捐赠对应金额,累计为环卫工人、外卖骑手等新业态劳动者提供12万份免费工作餐。四川成都慈善组织与家电品牌合作,向低保家庭发放“以旧换新”补贴券,既淘汰高能耗旧电器,又带动绿色智能家电销售额增长23%。这些创新实践打破了传统慈善单向救助的局限,让善意通过消费链条转化为可持续的市场活力。

社区工坊:

困难群体变身消费提供者

社区工坊通常依托当地特色产业或手工艺,通过政府、社会组织提供技能培训、小额信贷等方式支持居民自主创业或参与集体生产。在《方案》正式出台前,各地已纷纷探索建立社区工坊,将慈善救助与就业创业紧密结合,为低收入人群、残疾人等困难群体提供就业机会。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双井街道的“共享厨房”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这个由街道基金会孵化的公益项目,将社区闲置空间改造为食品工坊,聘请残障人士制作手工糕点食品,再通过线上平台销往周边写字楼。如今,工坊每月稳定产出6000份餐点,不仅让12名残障员工获得体面收入,更催生出“社区味道”IP —— 白领们自发在社交媒体分享美食照片,形成独特的消费文化景观。

类似的故事正在重构公益与消费的关系边界。在云南丽江,非遗传承人与公益组织合作开发“手艺振兴计划”,培训农村妇女制作传统扎染制品,通过直播电商打开销路,单月销售额突破百万元。上海慈善公益组织打造的“星星咖啡屋”,由孤独症青年参与运营,独特的艺术空间设计使其成为网红打卡地,日均客流量达300人次。

这些案例阐释着社区工坊模式的意义,它让受助者成为生产者乃至创业者,从而激发其内生发展动力,实现自我造血和社会融入。这一过程不仅增加了困难群体的收入,也丰富了市场的多元化供给,促进了消费升级。

责任消费:

理念重塑商业逻辑

随着《方案》的深入实施,“责任消费”将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责任消费强调消费者在做出购买决策时,除了考虑价格、质量等因素外,还应关注产品或服务的环保性、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是否有利于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这种被称为“责任消费”的新趋势,正在年轻群体中形成风尚。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带有公益属性的商品复购率比普通商品高出40%,其中“购买即捐赠”“碳积分兑换”等功能最受青睐。为了响应这一号召,众多企业开始调整营销策略,积极展示其在社会责任、环境保护、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努力。例如,某头部家电企业将产品售后服务的部分收益注入“乡村儿童营养改善计划”,这种“商业+公益”的嵌入式设计,使其市场份额逆势增长8%。浙江某服装品牌推出“旧衣新生”计划,消费者每寄回3件旧衣物即可兑换购物折扣,回收的纺织品经处理后捐赠给山区学校,形成“环保—公益—消费”的闭环。某连锁超市则推出了“本地农产品专区”,优先采购附近欠发达地区的农产品,既保障了食品的新鲜与安全,又助力了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拓展。

责任消费的兴起,促使企业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转向兼顾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推动了商业逻辑的深刻变革。同时,它也引导消费者形成更加理性、绿色的消费习惯,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力量。

技术赋能:

数字慈善重构消费生态

在数字化转型的时代大潮中,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慈善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这为数字慈善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它们通过精准匹配供需信息、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公众参与感等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慈善事业的边界。

在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退休职工詹宁辉通过“时间银行”APP累计积攒了630多个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长。这个由区块链技术支撑的公益平台,允许志愿者将服务时间兑换为养老机构折扣、健康体检套餐等消费权益。目前全国已有47个城市接入该系统,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800万小时,相当于创造1.2亿元隐性消费价值。某互联网基金会开发的“AI助农”系统,通过算法分析消费大数据,为偏远地区农户规划特色种植养殖方案,产品直供城市社区团购。广州市番禺区通过“慈善番禺”小程序实现募捐、开票、项目反馈全流程线上化,注册用户超12.7万,累计募资超2661万元。

数字慈善的发展,提升了慈善活动的透明度、效率,使得慈善不再局限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而是成为一种随时随地可以参与的公共行为,进一步激发了全社会的慈善热情和创新活力。数字技术的赋能正在消弭公益与商业的界限,当每个消费行为都能承载向善基因,市场经济将呈现出更具人文关怀的发展样态。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的出台恰逢其时。它以消费为切入点,为慈善公益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提供了政策支持。

来源:慈善公益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