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抗战胜利80周年前夕,我站在南京鼓楼四条巷街头,手里攥着泛黄的档案复印件,这里曾是1937年南京大屠杀时的难民避难所,也是“科拉”当年守护过的地方。
抗战胜利80周年前夕,我站在南京鼓楼四条巷街头,手里攥着泛黄的档案复印件,这里曾是1937年南京大屠杀时的难民避难所,也是“科拉”当年守护过的地方。
向派出所打听,对方说巷子早没10号了。
科拉原名叫尼古拉·N.波德希沃洛夫,是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分会成员,因本名难念,伙伴们都喊他“科拉”。
如今不少人知道拉贝、魏特琳,却少有人听说他,更不知道他战后曾蒙冤入狱,有些历史叙事里还给他扣着“日本人密探”的帽子。
1937年8月淞沪战役后,大批伤兵被送到南京下关火车站,各国人员大多撤离,科拉却留了下来。
11月,他在“下关伤兵接待部”认识美国牧师马吉,一起救护伤兵。
现在回头看,他留下要冒极大风险,可他没走。
12月13日南京沦陷,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分会当天成立,科拉因懂日语,跟着拉贝、斯迈思跟日军交涉,争取安全区地位和收容伤兵的权利。
那天他和马吉用救护车运伤兵,第二趟就被日军拦了,枪口对准他们,救护车差点被没收。
科拉据理力争才放行,还想再运一趟,却被日本军官吼着禁止。
那段时间,他“日夜不休”,一天开十多趟车救伤兵、运粮食。
1938年春,他听说下关留着一批药品,就和鼓楼医院的麦卡勒姆冒险运回,那时候南京有钱也买不到药,这批物资就是救命的。
科拉还守着鼓楼四条巷10号,那是德国商人托他照看的房子。
1937年10月他搬进去,11月就开始收容逃难的妇女儿童,最多时挤了上百人。
可当时南京到处是日军暴行:12月13日,20个难民因逃跑被枪杀;15日,日军在池塘边成批屠杀平民;17日,他在阳台看见两个日本兵笑着枪杀中国人,像杀老鼠一样。
这些事被他记下来,后来成了《拉贝日记》和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证据。
本来以为抗战胜利后科拉能安稳,可1945年10月,军统以“汉奸”“国际间谍”和“参与打死丁时俊”为由抓了他。
1946年9月庭审时,科拉辩解自己是出于道义救中国人,把中国当第二故乡,红十字会工作也没拿薪水。
当年和他一起的国际人士都来作证,说他没当密探,反而救了很多人。
1947年8月26日,法院判他无罪,两个指控一个“无据”一个“无证可凭”。
可他已被关了22个月,财产全没了,纪念物也丢了。
更无奈的是,之前报纸没审就叫他“高逆”,无罪后却没多少平反报道。
2016年,我和同事申报“科拉研究”课题,才拼出他的生平:1912年生于俄国赤塔,12岁成孤儿,16岁来中国,1937年还申请过中国籍。
1950年他去上海,之后行踪成谜。
我托人找过线索,却没结果,2019年还在网上发了寻人启事。
南京大学张生教授说,这研究澄清了历史悬案,还了科拉公道。
说实话,我们找科拉,不只是想知道他的下落,更想让更多人知道,南京大屠杀时还有这样不有名的国际救助者,他的善良和勇敢,不该被埋在档案堆里。
现在我还在等消息,总觉得这样的人,值得被历史好好记住。
来源:知夏P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