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有人说:“少喝点酒没关系,只要不过量,甚至每天喝点红酒还能养生。”但事实是这样吗?一项涉及978万人的研究却告诉我们:哪怕是“小酒”,也可能对健康造成难以逆转的伤害。
很多人觉得,喝酒只要“管住量”就不会有问题,大醉才是肝病的罪魁祸首。殊不知,肝脏是一位“沉默的器官”,它并不会直接向你抗议“酒精”的侵害。
而那种每天小酌一杯、感觉毫无异样的习惯,反而更具有隐蔽性和危害性。
一项刊登在《柳叶刀》上的研究显示:无论是少量饮酒还是大量饮酒,都会增加慢性疾病的风险。尤其是少量、长期的饮酒,会让肝脏持续处于“低度损伤”的状态。
这种损害日积月累,最终可能导致脂肪肝、酒精性肝炎,甚至肝癌的发生。
从西医的角度,酒精进入人体后,90%以上需要经过肝脏代谢,主要依赖两种酶:乙醇脱氢酶(ADH)和乙醛脱氢酶(ALDH)。
它们负责将酒精分解为乙醛,再进一步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问题在于,乙醛是一种已被证实的致癌物,即使是少量酒精,也会产生乙醛。
如果肝脏长期暴露在乙醛的“毒气”中,炎症、纤维化和癌变的风险都会显著增加。
相比之下,“小酒”往往让人放松警惕。
长期少量饮酒,肝脏代谢能力会逐渐下降,酒精在体内堆积,乙醛的毒性作用也更为持久。同时,很多人习惯把“小酒”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比如晚餐后一杯红酒,朋友聚会时的啤酒,加班时的白酒“解乏”。
这种看似无害的行为,实际上让肝脏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
而从中医的视角来看,酒性辛热,入肝。《黄帝内经》有云:“肝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意思是肝主疏泄、调达情志。然而,长期饮酒会导致肝气郁结、湿热内生,干扰脾胃运化功能,进而影响全身气血调和。
很多人喝酒后会感觉口干舌燥、两胁胀痛,甚至出现面色发红、易怒,这些都是肝脏受损的信号。
2018年,《柳叶刀》发表了一项针对978万人的饮酒研究。这项研究覆盖了195个国家,跨度长达26年,得出的结论令人震惊:饮酒和200多种疾病相关,其中包括肝硬化、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癌症。
更重要的是,研究明确指出:没有“安全的饮酒量”,即使是少量饮酒,也会增加疾病风险。
研究中提到,哪怕每天只喝一小杯酒(约10克纯酒精),也会让患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5%-10%。
如果饮酒量稍有增加,风险则成倍上升。
此外,酒精还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认知功能下降和心理障碍。
数据显示,长期少量饮酒与老年痴呆、抑郁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在中国,脂肪肝的患病率已接近30%,其中酒精性脂肪肝占了很大比例。很多人以为脂肪肝只是肥胖者的专属,但实际上,饮酒也是引发脂肪肝的重要原因。
酒精会干扰肝脏脂肪代谢,使脂肪在肝细胞中堆积,形成脂肪肝。
脂肪肝并不是一个“无害的标签”。如果不加以控制,它可能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
更值得注意的是,酒精性脂肪肝的症状往往不明显,可能只是轻微的乏力、食欲不振,很多人直到做体检时才发现问题。
中医认为,酒精性脂肪肝的本质是“湿热内蕴”。酒精辛热助火,湿热滞留肝胆,久而久之,损伤肝阴。
治疗上,宜清热利湿、疏肝理气,比如通过茵陈、柴胡、白术等中药调理。
除了身体上的危害,饮酒还带来了心理上的依赖。很多人以为“喝一点没关系”,从最初的社交需求,逐渐发展为一种习惯甚至依赖。
尤其是“小酒”,因为看似无害,往往让人“上瘾”而不自知。
心理学研究表明,酒精能刺激多巴胺的分泌,让人产生短暂的愉悦感。
然而,这种愉悦只是暂时的,长期饮酒反而会让多巴胺系统失调,增加焦虑、抑郁的风险。
戒酒并非“一刀切”,逐步减少饮酒频率和量: 如果已经形成饮酒习惯,可以尝试用无酒精饮料替代,逐渐减少饮酒频率。
定期体检,关注肝功能指标: 每年体检时,注意检查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肝功能指标,如有异常需及时就医。
合理饮食,减轻肝脏负担: 饮食上避免摄入过多油腻、高糖食物,多食用富含维生素和抗氧化剂的水果蔬菜,比如胡萝卜、蓝莓、绿叶蔬菜等。
中医调养,疏肝理气: 对于长期饮酒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通过中药调理。
例如,茵陈能够清热利湿,柴胡有疏肝解郁的作用。
增加运动,促进代谢: 适量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帮助肝脏更快代谢酒精。
建议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游泳等。
保持良好作息,减少肝脏负担: 熬夜会影响肝脏的自我修复能力。
建议保持早睡早起的习惯,每晚保证7-8小时睡眠。
结语“大酒”固然伤身,“小酒”却更容易让人忽视其危害。肝脏是人体的重要解毒器官,保护它的健康,就是保护自己的生命。
希望每个人都能正视饮酒的危害,减少甚至杜绝饮酒,让健康成为生活的主旋律。
信息来源
1. 《柳叶刀》2018年全球饮酒研究
2. 《黄帝内经》
3.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肝病数据
4. 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酒精与健康的报告
5.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相关研究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健康讲堂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