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量子计算,这个代表着未来科技方向的前沿领域,每一步进展都引人注目。但它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中最核心的一个,就是如何让那些极度敏感的量子比特在芯片上“亲密无间”地保持联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纠缠”。通常,量子比特之间的纠缠非常脆弱,一旦距离稍远,这种神秘的连接
量子计算,这个代表着未来科技方向的前沿领域,每一步进展都引人注目。但它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中最核心的一个,就是如何让那些极度敏感的量子比特在芯片上“亲密无间”地保持联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纠缠”。通常,量子比特之间的纠缠非常脆弱,一旦距离稍远,这种神秘的连接就会断开。然而,一项由多国科学家合作完成的最新研究,提出了一种颠覆性的解决方案:他们设计了一种特殊的芯片,能让光在其中几乎静止下来,而当光“静止”时,原本遥远的量子比特就能像近邻一样,轻松地进行“对话”。
这项研究的成果发表在《光:科学与应用》杂志上。科学家们设计了一种独特的“光子芯片”,它能让光线在其中以一种极其缓慢、近乎静止的状态行进。在普通材料中,光像海浪一样有波峰和波谷,不断向前涌动。但在这种芯片里,光的场变得非常均匀,波的“相位”几乎被抹平了。而当相位变得平坦时,一个奇特的物理现象就出现了:物理上相隔一段距离的光发射器,在光学上却变得“近在咫尺”。这种奇异的物理学原理,让量子比特之间的纠缠连接能够跨越超过12.5微米的距离,这个长度大约是自由空间中17个波长的长度。对于片上量子硬件而言,这可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这项技术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突破,关键在于科学家们使用了所谓的“近零折射率”介质。通俗来说,就是一种能把光的传播速度降到几乎为零的特殊材料。之前的类似研究也曾尝试过类似方法,但往往因为金属材料的高损耗而失败。而这次,研究团队聪明地使用了全介电质(不导电的材料)来构建芯片,成功避开了高损耗问题,同时还确保光可以被有效地导入和导出。这种设计不仅解决了理论上的难题,更重要的是,它将工程实践中的考量也一并纳入了进来。比如,这个新平台对量子比特的精确位置要求大大降低,这对于实际的芯片制造来说,简直是解决了工程师们的一大心病。
科学家们在模拟中验证了这项设计的有效性。他们通过计算,展示了量子纠缠的持续性,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比自由空间中长一个数量级。这意味着,如果这项技术能被成功应用,未来的量子芯片设计将不再需要把所有量子比特紧密地挤在一起。这不仅能简化芯片的布局,降低制造难度,还能为设计更复杂的量子算法,比如构建集群状态,提供更大的自由度。此外,这项技术对于量子网络的建设也大有裨益,它能让量子信号在中继站之间的传输距离更长,为可扩展的量子通信网络铺平道路。
当然,目前这项工作还停留在理论和数值模拟阶段。下一步,科学家们必须在实验室中制造出真正的设备,并进行实验测试,以确认这些令人振奋的模拟数据在现实中是否同样有效。但这无疑是量子科技迈出的重要一步,它利用一种我们平时无法想象的物理现象,为量子计算的核心难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解决方案。如果实验结果如预期般乐观,那么我们可以预见,在不远的未来,我们将看到一大批量子芯片涌现,光在其中几乎静止,但量子世界的运转却突然变得清晰、顺畅起来。
参考资料:DOI:10.1038/s41377-025-01994-9
来源:百姓认知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