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通常在每年9月7日或8日,标志着孟秋时节向仲秋时节过渡。古人对白露的观察细致入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形象地描绘出此时夜间水汽遇冷凝结成白色露珠的景象。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通常在每年9月7日或8日,标志着孟秋时节向仲秋时节过渡。古人对白露的观察细致入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形象地描绘出此时夜间水汽遇冷凝结成白色露珠的景象。
白露虽不及深秋那般寒凉,却也是气候的重要转折点。随着副热带高压南退,冷空气活动愈发频繁,昼夜温差显著拉大,部分地区昼夜温差可达10℃以上;同时,夏季残留的湿热逐渐消散,“秋燥”开始显现,北方空气干燥感尤为明显,南方也逐步进入“凉燥”阶段。在这“夏秋之交”的关键时期,如何顺应节气变化调理身心?这份白露养生指南请收好!
养生“三忌”
避开伤身陷阱
壹
忌生冷,护好脾胃阳气
白露后气温下降,人体阳气渐收,消化系统对寒冷的耐受度大幅降低。若仍像夏季一样食用冰镇饮料、生冷瓜果、凉拌菜等,易损伤脾胃阳气,引发腹泻、胃胀、消化不良等问题,长期还可能导致气血生化不足,使人面色萎黄、精神疲惫。
建议饮食以温热、清淡为主,如小米粥、山药汤、炖菜等,减少脾胃负担。
贰
忌露体,防范风寒侵袭
民间素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的俗语,正是提醒人们白露后不可再随意赤膊露体。
夜间气温骤降,若开窗睡觉、穿着单薄衣物,或让空调、风扇直吹身体,尤其是腰腹、颈部、脚部等血管丰富的部位,极易受凉,诱发感冒、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老人和儿童更需格外注意。早晚外出建议携带薄外套,夜间睡眠可适当加盖薄被。
叁
忌熬夜,养护体内阴血
白露后白天渐短、夜晚渐长,遵循中医“秋冬养阴”原则,早睡早起才能顺应自然规律。
长期熬夜会耗伤体内阴血,损伤肾气,不仅会导致黑眼圈加重、精神乏力,还会降低免疫力,增加秋冬患病风险。建议每晚10点半前入睡,保证7-8小时睡眠,让身体有充足时间收敛阳气、滋养阴血。
养生“三宜”
顺应节气养身心
壹
宜饮茶,清热润燥护肺
秋季燥邪当令,肺为娇脏易受损伤,适当饮用温润茶饮可缓解秋燥。推荐百合麦冬茶,取百合10克、麦冬8克,用温水冲泡代茶饮,能养阴润肺、缓解口干舌燥;
菊花枸杞茶也是不错的选择,菊花清热、枸杞滋补肝肾,适合白露后易眼干、疲劳的人群。需注意茶水需温热饮用,避免凉饮刺激肠胃。
贰
宜养肺,饮食运动双管齐下
饮食上,可多吃润肺养阴的食材,如梨、银耳、百合、蜂蜜、莲子等。比如用银耳、百合、莲子煮羹,或蒸梨时加入少许川贝,既能滋润呼吸道,又能缓解干咳、咽喉干痒等秋燥症状。
运动方面,选择慢跑、快走、八段锦等平缓的项目,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量出汗耗伤津液,建议每周运动3-4次,每次30分钟左右,以身体微微出汗为宜。
叁
宜泡脚,驱散寒气助睡眠
白露后寒气渐重,坚持每晚用温热水泡脚,能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驱散一天的寒气,改善手脚冰凉的问题,同时还能放松身心、提高睡眠质量。
泡脚时水温以40℃左右为宜,水位没过脚踝,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泡后及时擦干双脚,穿上袜子保暖,避免受凉。
养生“三秘诀”
简单实用易坚持
壹
早晚一杯温水,补充津液
清晨起床后喝一杯温水,能滋润咽喉、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出体内代谢废物;睡前1小时喝一小杯温水(约100-150毫升),可防止夜间血液黏稠,降低心脑血管问题风险。
需注意水温以35-40℃为佳,避免饮用凉白开或冰水,以免刺激肠胃。
贰
适度运动,以“收”为原则
秋季养生讲究“收敛”,运动需避免过度消耗。可选择在上午9-10点或下午4-5点外出运动,此时气温适宜,空气清新。运动时动作放缓,避免奔跑、跳跃等剧烈动作,若运动过程中出汗较多,及时用毛巾擦干,避免吹风受凉,运动后可适量饮用温盐水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叁
调心养神,避免悲忧情绪
中医认为“秋内应于肺,肺在志为悲(忧)”,白露后秋意渐浓,易让人产生伤感、低落的情绪,长期如此会损伤肺气。建议多到户外散步,感受秋日阳光和自然景色;也可通过听轻音乐、读书、与家人朋友交流等方式排解不良情绪,保持内心宁静、心情舒畅,让神气收敛,顺应秋天“容平”之气。
温馨提示
白露是夏季到秋季的重要过渡节气,养生的核心在于“顺应天时”,根据气温变化调整饮食、起居和运动习惯。本文所载健康相关信息仅供参考,不能直接作为健康干预依据,若身体出现不适,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调理。
这个白露,从细节做起,照顾好自己和家人,为即将到来的冬季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
来源丨青岛广播、CCTV生活圈、中国中医
来源:环球网海外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