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杉45笔AI投资,我看懂了它的下注逻辑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7 08:25 1

摘要:在生成式AI的大浪潮里,红杉资本的动作尤其值得关注。作为全球最顶级的VC之一,它不仅投了不少钱,而且在投资策略上展现出清晰的偏好。根据乌鸦君不完全统计,2023至2025年间,红杉出手了45次,总共投资35家AI公司。从方向上看,AI编程以及法律、医疗等垂直场

在生成式AI的大浪潮里,红杉资本的动作尤其值得关注。作为全球最顶级的VC之一,它不仅投了不少钱,而且在投资策略上展现出清晰的偏好。根据乌鸦君不完全统计,2023至2025年间,红杉出手了45次,总共投资35家AI公司。从方向上看,AI编程以及法律、医疗等垂直场景,是红杉重点下注的赛道。其中,2023年至今,红杉在AI编程领域出手5次,是动作最频繁的应用细分方向。最早一笔投资甚至可以追溯到2023年2月,可以说红杉是最早嗅到AI编程机会的投资机构之一。在具体公司上,Harvey则是红杉最重仓的独角兽。自2023年参与A轮融资以来,红杉在2024和2025年连续跟进了B轮到E轮的每一轮融资,其中在A轮和D轮担任了领投角色,把Harvey的估值一路推高到50亿美元。从投资方向看,红杉并不热衷于投资基础模型,反而更愿意投资AI应用公司。红杉合伙人Pat Grady在去年9月就曾直言,他们在基础模型上的投入仅1.5亿美元,而在应用层则投入了数倍于此。红杉的加注逻辑很清楚:出色的商业表现才是关键。在Harvey之外,红杉也连续押注了OpenEvidence、Glean和ElevenLabs等公司,而它们无一例外都展现了突出的商业化能力。透过对2023年以来红杉在AI领域的投资复盘,或许让我们对这家全球顶级VC在AI领域的思考和布局,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 01 /

模型层:不追头部基础模型,押注差异化

尽管红杉在2021年投了OpenAI,算是大模型早期投资人之一,但在2023年之后的百亿美元级模型大战里,却展露出谨慎、精明与选择性的一面。

除了大家熟知马斯克的xAI外,红杉没有加注头部大模型,反而跟投了一些第二梯队里“有特色”的模型厂商

比如,Decart专注于实时生成式视频技术和GPU优化领域。今年7月,Decart推出的全球首个无限长视频生成模型MirageLSD,堪称"视频永动机":不仅能够持续不断生成视频画面,更实现了小于40毫秒的超低延迟实时转换。

与其他模型厂商相比,Decart的优势在于成本端。红杉美国合伙人Shaun Maguire表示,Decart已经找到了一种盈利地训练模型的方法,这在这一领域是前所未见的。

被红杉投资的Reflection AI,则是美国领先的开源AI模型提供商,以改变美国在开源模型上的落后局面,公司也在AI编程上也做了布局。

今年7月,Reflection AI发布首款编程Agent Asimov,可帮助开发者读取、编写、测试和部署代码。他们认为,自主编程将推动超级智能发展。

而SSI的故事大家都比较熟悉,是主打安全的超级人工智能。

这样的差异化投资逻辑也和红杉对模型的判断有很大关系。红杉认为,础模型是巨头的战场,风险高、烧钱猛,已经不是VC的最佳牌桌。

/ 02 /

重注AI编程,软件开发将被彻底重塑

相比模型层,红杉更愿意押注AI应用层的机会

红杉合伙人Roelof Botha说得很直白:“我们的钱不是用来付天价训练成本的,而是投给那些‘用模型’而不是‘造模型’的早期公司。”

其中,AI编程是红杉投资最早的AI应用方向之一。2023年至今,红杉对AI编程领域出手5次,是出手最频繁的AI应用细分赛道之一。

不仅投得多,红杉还投资早。从2023年2月开始,红杉就开始投资AI编程公司,也是最早看到AI编程机会的那批投资机构。

早在2023年9月,红杉在做行业图谱时,还特别增加了一条“给大模型开发者用的工具链”。

到2024年6月,红杉明确表示,软件一直是人类的杠杆,现在可以创建软件的人工智能是复合杠杆。他们判断,AI编程不止是提效,真正的变革在于以AI重构整个开发流程:调试、文档、运维、优化乃至工程方法本身将被彻底重塑。

所以,红杉的目标不是投资单点工具,而是打造一个紧密协同的AI编程产品矩阵,锁定开发者全工作流程。

红杉的投资几乎覆盖了AI编程的整个工作流:

开发环境:Zed——高性能、支持多人协作的代码编辑器;代码生成与补全:Magic——用自然语言生成完整应用;Codeium——高速、离线的代码补全工具;Factory——自动化开发平台,可生成功能、编写测试、审查与重构代码;

模型部署与运维:Replicate——一键部署开源模型,并提供按秒计费的推理服务。

/ 03 /

看好AI+垂直赛道,专业化才是机会

除了AI编程外,很多传统垂直场景也是红杉押注AI应用的核心逻辑。

其中,法律和医疗是红杉最看好的领域,2023年至今红杉各投了6笔。

在AI法律科技赛道,红杉投资了Harvey和Crosby这两家公司。Harvey做的是合同起草、合规检查、查案例这些重复活,这种以文本为中心的作业流程与大模型能力高度匹配。

2025年6月,红杉才在这个赛道对第二家公司出手。Crosby核心是“AI+持牌律所”的交付闭环,将合同谈判抽象为标准化API,自家律师用AI工具给甲方改合同,把审查从数天压到约1小时。

在AI医疗健康领域,红杉参与6次投资并领投其中4次。

其投资覆盖了临床决策支持、药物研发、医院信息系统、医疗笔记、自动化行政流程等多个关键环节:

Xaira Therapeutics是AI药物研发平台,用创新模型攻克“难成药”;Avelios针对医院信息系统,连接患者从入院到计费的全流程数据;Freed专注于自动生成标准化病历,可对接电子健康记录系统,减轻医生文书负担;Anterior针对医保流程效率,可自动核验患者医保资质、匹配治疗项目。

红杉资本之所以重点押注法律、医疗等赛道,根本原因在于它们共同具备“高价值、高痛点、高付费意愿”的鲜明特质。

就拿医疗来说,Bessemer在一份调研报告里提到,过去一年里,医疗行业70%的参与者正在考虑落地AI,其中四分之三增加了IT投资,并预计这一趋势将继续下去。其中,超8成的医疗服务者和医疗公司领导认为,在未来3到5年,AI将重塑临床决策。

无论是投资法律、还是金融,背后都是高度符合红杉对“AI专业化”的判断。

红杉认为,AI革命就是一场加速版的工业革命。参考工业革命的发展,复杂系统要走向成熟,必须同时依赖通用技术和高度专业化的组件。而在这个过程中,那些“做专做深”的创业公司将释放巨大的价值。根据红杉预测,AI应用将催生出一个10万亿美元的市场。

/ 04 /出手风格:早下注、连续加持,看重商业化

红杉资本在AI领域的打法非常明确:出手更早,且愿意连续加注那些商业化跑得好的公司。

从统计数据看,红杉大部分投资都投资A轮或之前。红杉在种子前、种子轮和A轮的投资26次,占比合计近60%。这意味着,他们敢于在项目最早期介入,用低成本捕捉未来的行业巨头。

红杉更强于扮演领投的角色。在2023年以来,红杉出手45次,其中领投了26次,占比接近60%。

对于跑得不错的项目,他们也更会更为激进地连续下注。在45笔投资里,他们对7家公司进行了连续下注,其中AI法律公司Harvey被连续5次加注,参与了其从A轮到E轮的每一轮融资。

2023年,红杉参与了Harvey的A轮融资。随后在2024和今年,红杉连续在Harvey的B轮、C轮、D轮和E轮进行了加注,直接把Harvey的估值干到50亿美元,其中在A轮和D轮融资里,红杉更是担任了领投的角色。

此外,红杉还连续押注了Reflection AI、OpenEvidence、Harmonic、Glean和ElevenLabs等AI公司。

这些被红杉加注的公司有一个普遍特征,就是商业化表现突出

今年8月,Harvey宣布其ARR已突破1亿美元;今年2月,Glean披露称,公司ARR达到1亿美元;据Sacra的估算,OpenEvidence的年化收入在2025年6月增至5000万美元,相比2024年底的790万美元,环比增速30%;ElevenLabs的收入也在快速飙升。去年年底,据TechCrunch报道,其ARR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从2500万美元跃升至8000万美元。

红杉的打法揭示了一个底层逻辑:在AI这样的高速赛道里,技术领先只是门票,真正能穿越周期的,终究还是商业化兑现的速度。

来源:AI观察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