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没开玩笑。牙齿的健康状况,早已经不仅仅是“口腔问题”。越来越多研究发现,口腔炎症,尤其是牙周病,正在以一种隐秘又固执的方式,撬动脑血管的安全门。我们临床上见过太多这样的病例:一个中年人平时身体倍儿棒,结果突发脑梗,查来查去,居然是从牙龈开始出的问题。
别小看嘴里的这一口牙,它们不光决定你吃得香不香、笑得好不好看,甚至可能是一颗定时炸弹。炸在哪里?脑子里。
没开玩笑。牙齿的健康状况,早已经不仅仅是“口腔问题”。越来越多研究发现,口腔炎症,尤其是牙周病,正在以一种隐秘又固执的方式,撬动脑血管的安全门。我们临床上见过太多这样的病例:一个中年人平时身体倍儿棒,结果突发脑梗,查来查去,居然是从牙龈开始出的问题。
别等到嘴歪眼斜那天才后悔,牙齿给你的5个“求救信号”,别再当成小毛病。
第一种异常,牙龈老是出血,不是刷牙太用力,是炎症在作怪
很多人不当回事:刷个牙,漱口水红一片,随便一咬苹果,牙龈就飙血,觉得是牙刷太硬、火气太大。但真正的“幕后黑手”是慢性牙龈炎和牙周炎。这种炎症不是一天两天,是常年累月的细菌感染。
细菌从牙龈渗进去,顺着血液一路游走,到了脑子,容易激活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机制。研究显示,牙周病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比口腔健康者高出近2倍。你可能没发烧、没头痛,但血管壁上已经被细菌留下了“炎症印记”。
这不是吓人,是事实。在《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的一项研究中明确指出,牙周炎患者的C反应蛋白(炎症指标)普遍升高,提示全身性炎症状态被激活。而这,正是脑梗形成的土壤。
第二种异常,牙齿开始松动,说明支撑结构正在崩塌
“医生,我这牙没磕着碰着,怎么自己松了?”
听到这句话,我脑子里会立刻闪过两个字:危险。
健康的牙齿,就像钉在混凝土里的钉子,不会轻易松动。一旦开始“晃”,说明牙槽骨正在被慢性炎症慢慢吞噬。这个骨头不是孤立的,它和颅骨、下颌骨、面部血管网都有联系。
牙齿松动是口腔局部骨质流失的标志,也暗示着全身骨质代谢和慢性炎症的失衡。这种系统性炎症状态,会让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栓更容易形成。一旦血块在颈动脉或脑动脉堵住,那就是脑梗的剧本。
别觉得“掉牙是老了的事”,非创伤性掉牙,是身体在报警。
第三种异常,口气重、牙缝大,这不是口臭那么简单,是细菌过界
“我刷了牙,嚼了口香糖,还是有味,是不是胃不好?”很多人这样问。但真相往往在牙缝。当你发现自己牙缝越来越大,食物很容易塞进去,口气总是散不掉,十有八九是牙周袋变深了。
牙周袋,通俗讲就是牙龈和牙齿之间形成了“黑洞”,细菌在里面滋生、代谢、释放毒素,悄悄进入血液循环。这些毒素并不安分,它们会激活免疫反应,让血管变得脆弱、狭窄,促使动脉内膜增厚,这是脑梗死前的一步。
研究指出,牙周病菌中的牙龈卟啉单胞菌,在脑组织中也被检测到过,说明它确实能“翻山越岭”,跑到脑血管里去搞破坏。
所以那股你掩饰不住的“口气”,可能是你脑血管健康的“气味信号”。
第四种异常,牙龈萎缩,牙根裸露,是慢性炎症的战后废墟
你照镜子时有没有发现:怎么牙齿变长了?不是牙齿变了,是牙龈退了。
牙龈萎缩,是牙周支持组织被慢性炎症一点点“啃噬”后的结果。这种变化往往是不可逆的,说明炎症已经存在多年。而这种慢性炎症状态,本质上就是一种低强度、全身性的“慢火烧”,它不仅对牙齿有害,对血管更是长期消耗。
血管内皮细胞,就像血管的“护盾”,一旦被炎症刺激变得脆弱,胆固醇就容易沉积,血小板更容易在破损处聚集。脑血栓,就是这么一步步形成的。
牙龈一缩,血管一堵,后果连锁反应。
第五种异常,牙痛时常复发,一吃凉热就跳,这是牙髓在求救
“这牙一沾冷水就钻心地疼,吃点止痛药就好了。”
这种“好了”是假象。牙髓炎或根尖周炎,不是忍忍就能熬过去的事。每一次疼痛,都是牙神经在被炎症折磨。疼久了,牙髓坏死,感染会沿着牙根尖进入骨组织,甚至进入血流。这个过程叫菌血症,不是危言耸听。
在《中华神经科杂志》发布的一篇流行病学调查中,牙源性感染被列为脑血管事件的潜在诱因,特别是在伴有高血压、高血脂背景的人群中,更容易触发脑梗或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你以为牙痛是小毛病,其实它已经在悄悄撕开血管的口子。很多人问,那怎么办?天天洗牙就能预防脑梗吗?
答案是:光靠洗牙不够,但从牙开始干预,是目前为止最容易执行、最容易忽视、却最有效的“脑血管保养术”之一。
建议你这样做:
每年1-2次洁牙,不是为了白,是为了把牙周袋里的毒素清干净。
刷牙时注意观察牙龈状态,是否红肿、出血、退缩,不要等到牙齿松动才重视。
牙线和冲牙器不能省,它们是你对抗细菌扩散的“狙击枪”。
牙痛别扛,根管治疗别拖,因为感染一旦突破牙根,就是全身的事了。
高血压、高血脂患者更要重视口腔健康,因为你的血管已经不堪一击,别再给它多一个敌人。
牙齿是全身健康的“窗口”,更是脑血管安全的“前哨站”。当你的牙齿出问题时,别只想到口腔科,有时候,神经内科也得跟上。我们不是在恐吓你,而是希望你早点看到那个被忽略的“隐形风险”。
未来的医学趋势也越来越明确:“口腔-脑血管”这条通路,不再是猜测,而是有据可循的早期干预链条。
我们能做的,就是在牙齿开始“说话”时,就听懂它的语言,别让它一路喊到脑子里才被重视。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李兴华.牙周炎与脑卒中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22,57(3):186-190.
[2]张文静.牙周疾病对全身健康的影响探讨[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1,41(6):501-504.
[3]王晓春.牙周炎与脑卒中的流行病学关联研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20,53(10):812-816.
来源:任医生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