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661年4月30日凌晨,福建沿海的晨雾尚未散尽,郑成功的舰队已悄然逼近鹿耳门水道。这位时年38岁的将领立于船头,目光坚毅地望向那片被荷兰人侵占已达38年的中国领土——台湾。
民族英雄郑成功率领庞大舰队跨海东征,面对人数远逊的荷兰守军,却陷入漫长苦战。这场实力悬殊的较量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真相?
1661年4月30日凌晨,福建沿海的晨雾尚未散尽,郑成功的舰队已悄然逼近鹿耳门水道。这位时年38岁的将领立于船头,目光坚毅地望向那片被荷兰人侵占已达38年的中国领土——台湾。
他亲率2.5万名将士、数百艘战船,面对荷兰人坚固的堡垒和先进的火器,毅然选择了被荷军视为“不可能通过的死亡航道”的鹿耳门水道。这场光复之战,远比想象中更加艰难。
郑成功收复台湾图
荷兰人曾断言鹿耳门“船只绝无可能通过”——航道最窄处仅30丈,暗礁密布,退潮时水深不足三尺。然而郑成功早有准备。
他精准推算出 农历四月初二的大潮时间,将水位抬升至一丈二尺,硬生生撕开这道“天险”。与此同时,台湾渔民何廷斌(又名何斌)冒死献上水道地图,使郑军得以绕开荷军炮台。
天时地利人和兼备,郑军舰队如蛟龙般突入台江内海,直插荷兰两大要塞热兰遮城与赤崁城之间的咽喉地带。台湾城上的荷军原以为中国船队必从南航道驶入,忙于用大炮拦截,未料到郑成功却躲开了火力。
当荷兰哨兵发现郑军舰队时,60艘战船已成功进入台江。荷兰侵略者面对浩浩荡荡的郑军船队,“骇为兵自天降”,顿时束手无策。
海战率先打响。荷兰最大的战舰“赫克托”号凭优势装备向郑军舰船猛烈开火。郑成功派出六十艘战船,用火炮进行迎击。
郑军发射的炮弹击中“赫克托”号战舰的弹药舱,引发猛烈爆炸,船只连同船员一起沉入海底。
陆上战斗同样激烈。贝德尔上尉带领240名荷兰士兵向郑军阵地发起进攻。他傲慢地认为“二十五個中国人合在一起也抵不上一个荷兰兵”。
但郑军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孱弱。郑成功派遣黄昭带领五百名铳手做正面防御,另派杨祥率五百名藤牌手侧攻。荷军落荒而逃,包括贝德尔上尉在内的118人被打死。
赤嵌城模型
赤嵌城的陷落堪称心理战的经典案例。守将猫难实叮(Jacobus Valentyn)拥有约400名士兵,却因郑成功切断水源陷入绝境。
当猫难实叮发现城中仅有的三口水井被投毒,而郑成功派人用竹筒向城内投放馒头和《劝降书》时,他最终在第五日黎明竖起了白旗。赤嵌的荷兰军在水源被切断,外援无望的情况下,向郑军投降。
普罗民遮城守军很快投降,但热兰遮城防御坚固,荷军企图负隅顽抗。郑成功强攻受阻后,改变策略,采取长期围困的战术。这一围就是八个月,整个过程持续达九个月之久。
热兰遮城(安平古堡)的攻防极为惨烈。这座棱堡由荷兰工程师范勃设计,城墙呈五角星形,配备射程三里的“红夷大炮”。郑成功首轮强攻付出2000人伤亡后,立即调整策略:白天用土垒推进至城墙百步内,夜间派遣漳州矿工挖掘地道爆破。
荷兰档案记载,郑军甚至将火药装入棺材,伪装成送葬队伍抵近爆破,一次便炸塌西南角楼。
海上补给线的争夺同样激烈。郑成功采纳投降荷军士官拉迪斯的建议,将战船改装为“火船”,趁南风夜袭荷兰援舰“马利亚号”。
60艘火船顺流而下,以铁链相连形成火墙,荷兰战舰因船体过重无法灵活转向,最终在台江口焚毁殆尽。这些海战彻底切断了荷兰人的海上补给线。
城内状况日益恶化。围城至1661年12月,热兰遮城内每日仅能配给四两面包,士兵甚至捕食老鼠充饥。揆一在日记中哀叹:“郑成功不是野蛮人,他是比我们更精明的战略家。”
郑成功拥有2.5万兵力,面对仅约1100人的荷兰守军(其中热兰遮城约1100人,赤嵌城约400人),却耗时九个月才最终取胜,主要原因如下:
——坚固的欧式棱堡防御。热兰遮城是按照欧洲先进的梭堡理论构筑,装备了大量火炮。这些城堡按照欧洲先进的梭堡理论构筑,装备了大量火炮。城墙厚达六尺,呈五角星形设计,几乎没有射击死角。
——武器代差与战术差异。荷兰人拥有射程三里的“红夷大炮”和先进的火绳枪。郑军武器相对落后,主要依靠传统冷兵器和数量有限的火炮。荷兰人记载郑军甚至使用了“盾阵连环”战术,重甲步兵“铁人军”身披双层铁甲,手持斩马刀推进。
——补给与地形限制。郑军虽人多,但补给线长,粮食短缺。抵达澎湖后,郑军携带的粮食已所剩无几。此外,台湾地形复杂,郑军不熟悉环境,而荷兰人凭借坚固城堡以逸待劳。
——荷兰人的增援企图。1660年巴达维亚总督曾派遣范德兰率领12艘船只组成的舰队,载运1453人前往台湾增援。虽然这支舰队因内部意见分歧未能充分发挥作用,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守军实力和信心。
1662年1月25日清晨,郑成功发起最后总攻。二十八门巨炮率先开火,重达24磅的炮弹呼啸扑向热兰遮城。两个小时间,郑军向热兰遮城倾泻五千发炮弹。数万将士潮水般扑向要塞,很快拿下门户乌特利支堡。
郑成功向惶恐的荷兰守军发出霸气喊话:“如若执迷不悟,明日环山海,悉有油薪磺柴积垒齐攻。船毁城破,悔之莫及。”
1662年2月1日,荷兰长官揆一终于签字投降。条款明确规定:“所有荷兰人须向国姓爷(郑成功)交还城堡、武器、商品及公司财产。”这份文件后被送往巴达维亚(今雅加达),成为国际法史上首次以条约形式确认中国对台湾的主权。
伤亡对比显示战斗惨烈。荷兰方面记载,贝德尔上尉率领的240名荷兰士兵中118人被打死。在整个战役中,荷军共死伤1600人。郑军方面,仅对热兰遮城的首轮强攻就付出2000人伤亡,总伤亡人数可能更多。
缴获方面,郑成功获得了荷兰人在台湾的所有城堡、武器、商品及公司财产。包括热兰遮城和普罗民遮城两座坚固要塞,以及大量火炮和军用物资。
郑成功收复台湾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世界也具有重要意义。它成功粉碎了西方列强东扩的铁蹄,加速了亚洲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进程。
荷兰东印度公司战后财报显示,台湾殖民地的丢失直接导致其亚洲贸易额暴跌30%——这场胜利不仅收复国土,更重创了西方殖民经济的霸权链条。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368年后,这段历史依然灼灼生辉。它提供了主权铁证:从明朝公文到荷兰投降书,铁证如山击碎“台独”历史虚无主义。它巩固了两岸纽带:南安郑氏宗祠与台南延平郡王祠隔海相望,见证血脉与文化根脉相连。
当下,某些势力企图借“倚外谋独”割裂两岸。但历史早已昭示:台湾的命运始终与祖国共频共振。郑成功的故事提醒我们——维护统一,从来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1662年6月23日郑成功病逝前,仍叮嘱儿子郑经:“台湾虽远,不可弃之于夷!”这句遗言,成为后世守护领土的铮铮铁誓,跨越三百余年依然掷地有声。
参考文献:
《郑成功收复台湾》(百度百科)
《民族英雄郑成功:三百年前的台湾收复战》(微信公众平台)
《收复台湾,郑成功用了9个月》(微信公众平台)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历史资料编写,仅供学习研究之用。内容可能存在不完善之处,读者如需引用请进一步核实原始史料。
来源:世事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