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移民简史:八次人口大迁徙塑造天府之国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7 06:19 1

摘要:四川历史上有过八次大规模移民潮,从秦灭巴蜀到清代"湖广填四川",每次都重塑了人口结构与文化面貌。移民不仅推动了人口恢复,更让文化不断融合——古蜀的神秘、中原的礼仪与湖广移民的坚韧交织,造就了今日四川人的独有的特质。

温馨提示:本文篇幅较长,建议点击收藏后再阅读,以便随时查阅完整内容。

四川历史上有过八次大规模移民潮,从秦灭巴蜀到清代"湖广填四川",每次都重塑了人口结构与文化面貌。移民不仅推动了人口恢复,更让文化不断融合——古蜀的神秘、中原的礼仪与湖广移民的坚韧交织,造就了今日四川人的独有的特质。

一、八次移民潮的背景与原因

第一次移民潮:秦灭巴蜀后的战略迁徙(公元前316年)

战国末期,秦惠王采纳司马错"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也"的战略构想,于公元前316年派遣张仪、司马错率军经石牛道南下,攻灭蜀国。为巩固对这一战略要地的统治,秦国随即开始大规模向巴蜀移民。这次移民主要来自关中及陕甘地区,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秦惠王"以张若为蜀国守,戎伯尚强,乃移秦民万家实之",按当时每户5人计算,移民规模约4至5万人。成都新都的东汉崖墓中,有大量秦汉时期的题刻,记录了早期移民的活动。1992年3月,成都龙泉驿发现的上百座墓葬里,井然有序地排列着2000多年前戍守蜀地的秦国士兵,这就更加证明了“移秦民万家”的事实。

第二次移民潮:汉末三国时期的荆楚入蜀(约公元211-214年)

东汉末年,中原战乱频发。公元211年,刘备受刘璋之邀入蜀对抗张鲁,公元214年,刘备夺取益州,部下的10万士民也随之进入蜀中。公元263年攻灭蜀汉的曹魏大军也有一部分留驻蜀中。据《三国志·先主传》蜀汉灭亡时(公元263年),巴蜀地区人口约94万人。

第三次移民潮:永嘉之乱后的流民南迁(约公元311年)

西晋后期,中原陷入"永嘉之乱"。公元311年,匈奴攻陷洛阳,晋怀帝被俘,北方大乱,引发大规模人口南迁。大批北方流民沿汉水南下,涌入长江流域。据《晋书·怀帝纪》记载,来自秦、雍二州的天水、略阳等六郡数万家,约10多万人经汉中、剑阁入蜀避难。

1935年的剑门关

第四次移民潮:隋唐时期的稳定发展移民(约公元611-624年)

隋末天下大乱,隋炀帝连年大兴土木,对外用兵,导致田地荒芜,民不聊生。唐朝建立后,为恢复经济,采取积极招抚政策。据《隋书·炀帝纪》记载,大业九年(613年)天下大乱,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唐朝鼓励北方移民入蜀,通过长江水路或传统陆路进入四川。都江堰的二王庙中,有唐代移民留下的题刻,记录了都江堰的维护历史。唐代诗人杜甫避乱入蜀的杜甫草堂故居,留存有"浣花溪"题刻,是唐末文人入蜀的实物见证。

四川省 灌县(今都江堰) 二王庙入口(高清处理过)

四川省 灌县(今都江堰) 二王庙前庭(高清处理过)

第五次移民潮:唐末五代的文人避乱入蜀(约公元878-907年)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黄巢起义爆发。据《十国春秋》记载,唐僖宗入蜀,文士多随之。韦庄、牛峤等北方文人纷纷仕于蜀地,带来中原先进文化艺术。杜甫草堂内有大量唐代文人相关的文物和题刻,如"浣花溪"题刻,见证了当时的文化交流。

晚唐时期有两位唐朝皇帝入蜀避难:唐德宗与唐僖宗。唐朝灭亡后,节度使王建、孟知祥先后在四川地区建立起前蜀、后蜀政权,前后历时49年。由于没被卷入中原的战乱,当时也是全国最为繁荣的地区。

第六次移民潮:两宋时期的战乱与迁徙(约公元965-1279年)

北宋初年,公元965年宋灭后蜀后,主将王全斌等倒行逆施,引发蜀地动荡。据《宋史·王全斌传》记载,"全斌入成都,多掠子女玉帛,军士大扰"。南宋时期,金兵南下,北方避难者大量入蜀。据《宋史·地理志》记载,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四川有259万户,至元朝统一后的至元十九年(1282年)仅剩12万户。在眉山彭山区,考古发现的大坟包墓地清理了165座墓葬,时间跨度从战国晚期到清朝,出土了900余件陶器、铜器、瓷器等器物,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移民文化。

令人遗憾的是,南宋没有抗住蒙古铁骑的砍杀。宋、蒙双方围绕四川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1227年-1279年)的争夺,这过程中四川人口锐减,由大约1300万减少到约60万,人口损失达95 %以上,到元朝时居然只剩下大约10万多户……

彭山大坟包墓地考古现场

第七次移民潮:元末明初的"奉旨入蜀"(约公元1368-1393年)

元末战乱使四川人口锐减。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六年(1373年),诏徙湖广民于四川。到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四川人口恢复至147万,其中移民人口占总人口的七成左右。到明末时又达到了400万左右。但和宋朝相比,依然差得很远。先前的人口旺盛景象,到明朝灭亡都没有出现。 在武胜县,有宝箴塞,是段氏家族为保护家族而建。段氏家族原籍湖广永州府祁阳县,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段文魁响应"召民垦荒"的号召,带着家人随移民潮来到四川定远县(今武胜县)。段氏家族的《段氏族谱》详细记载了家族从湖广迁入四川的历程。

第八次移民潮: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约公元1644-1795年)

明末清初,四川经历张献忠入川、清军入川、南明抵抗及吴三桂叛乱等战乱,人口锐减。后来,史学家对四川历史有一句话的评价:“天下未乱蜀先乱 天下已治蜀未治”。据《清史稿·地理志》记载,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四川人口约30万。清政府于康熙三十三年颁布《招民填川诏》,实施优惠政策鼓励外省移民入川。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四川人口升至779万人;嘉庆十七年(1812年)达到2100万人;咸丰元年(1851年)已达4400万人。在成都洛带古镇,保存着四大会馆:广东会馆、湖广会馆、江西会馆、福建会馆,是"湖广填四川"移民文化的实物见证。

据清末《成都通览》记录“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广占25%,河南、山东5%,陕西10%,云南、贵州15%,江西15%,安徽5%,江苏、浙江10%,广东、广西10%,福建、山西、甘肃5%。

洛带广东会馆(已修葺)

二、移民的出发地与迁徙路线

1.四川八次移民潮的出发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地区:

第一次来自关中、陕甘地区;第二次来自荆楚地区;第三次来自秦、雍二州;第四次来自北方中原地区;第五次来自中原和关中地区;第六次来自陕西、河北、河南等地;第七次来自湖广行省;第八次来自湖广、江西、安徽、广东、福建等多个省份。

2.移民迁徙路线主要分为水路和陆路两种。

云阳张飞庙(英:阿奇博尔德•1883年)

水路起点多在湖北麻城、武昌等地,移民乘船沿长江而上,经过宜昌、三峡地区,最终进入四川盆地的重庆。云阳张飞庙的清代捐修碑文,铭刻着移民沿此水路西进的集体记忆。

陆路则主要经过大巴山脉和秦岭,分为北线经汉中、剑阁入蜀,南线经贵州、川南入蜀。在武胜县的宝箴塞,是移民通过陆路迁入四川后留下的重要建筑。广元明月峡栈道遗迹,是千年移民陆路迁徙的天然纪念碑。

宝箴塞内部

广元明月峡栈道(大约拍摄于1932左右)

三、移民在四川的分布与融合

四川移民入川后,分布随时代和来源地各有侧重。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移民已占四川总人口的62%,约617万人。移民融入当地,主要靠文化、经济和血缘三种方式。在成都、重庆建会馆,如广东的南华宫、江西的万寿宫,便于同乡联络。洛带古镇的四大会馆至今保存完好,成为移民文化融合的见证。泸州尧坝镇成片的清代湖广移民民居群,展现了聚族而居的生存形态;川南清代墓碑上“湖广永州府零陵县”等镌文,默默传递着家族的源流认同。

尧坝镇古民居群

现代的四川人中有很多祖籍在湖广。民国时期的《巴县志》中记载,自从晚明张献忠和清军惨烈的激战以后,四川当地人为之一空,外来移民中十个里有九个是湖广人。

随着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大,湖广人广泛分布于四川各地。从成都、重庆到一些偏僻的乡村市镇,无处不有湖广人的足迹。在一些州县地区,甚至整乡整村的人都是湖广原籍。陶澎在《蜀輶日记》中说:“ 今则楚人半,而吴粤之人亦居其半”,正说明了这种情况。

清末四川人口慢慢增加

在族谱中,我们也能看到移民的痕迹。段氏家族的族谱详细记载了从湖广迁入四川的历程,而其他家族的族谱也记录了类似的迁徙故事。这些族谱不仅是家族历史的记录,更是移民历史的珍贵文献。

1926年,日本人在成都偷拍下了这张杜甫草堂的照片。在竹林掩映下,一座尖顶的六角亭子,格外引人注目。

从汉代到清代,一代代移民来到四川,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也融入了四川的文化血脉。今天,当我们参观宝箴塞、杜甫草堂或洛带古镇的会馆,都能感受到这些移民留下的文化印记,它们早已融入四川的山水和人文之中,成为这片土地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四川老照片(经高清处理)

来源:博学晚风一点号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