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干菜,乌镇的霉干菜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7 06:38 1

摘要:从手机微信里收到陈栋梁先生的《霉干菜,乌镇的霉干菜》一文有些时日了。似乎是有意或者无意的经过这个冷却的过程之后,重读这篇文章,象霉干菜一样具有了特别不同的思想“味道”!

【编前语】时间的沉香:霉干菜里的生命哲学

一一读陈栋梁先生《霉干菜,乌镇的霉干菜》断想

蒋经韬

从手机微信里收到陈栋梁先生的《霉干菜,乌镇的霉干菜》一文有些时日了。似乎是有意或者无意的经过这个冷却的过程之后,重读这篇文章,象霉干菜一样具有了特别不同的思想“味道”!

陈栋梁先生的《霉干菜,乌镇的霉干菜!》一文,以看似平凡的霉干菜为切入点,展开了一场关于时间、记忆与生活生命哲学意义上的深刻冥想。文中对霉干菜制作过程的细腻描写——“芥菜、油菜苔,晒得半干,撒把盐,揉出汁,塞进坛子,封上泥”——不仅是对一种传统食物的工艺记录,更是对一种生活哲学的诗意阐释。霉干菜从新鲜蔬菜经过时间与微生物的协作,蜕变为“带着点时间发酵的沉劲儿”的美食,这一过程恰如人生从青涩到成熟的升华,需要黑暗中的等待与转化。

霉干菜的酿造是一场时间的炼金术。那些在坛中“勤恳工作”的微生物,如同无形的艺术家,将平凡转化为非凡。陈栋梁先生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过程的哲学意涵:“原是为了不糟践东西,没成想过些日子开封,一股说不明道不明的香直往鼻子里钻”。这不禁令人联想到人类的处境——我们何尝不是在时间的黑暗坛瓮中经历着自身的发酵与转化?生活的艰辛与挫折,恰如那些撒在菜上的盐,看似痛苦却 necessary 的催化剂,最终将我们生命的原始材料转化为具有深度与风味的存在。霉干菜的“慢”哲学是对当代即时满足文化的温柔抵抗,它提醒我们:“阳光慢慢晒,坛子慢慢封,菌子慢慢忙,最后才成了这一口醇厚”。

文中关于霉干菜与猪肉完美搭配的描写,展现了中国饮食文化中阴阳相济的智慧:“肉的腴和菜的醇,像老夫老妻过日子,谁也离不得谁”。这种搭配超越了单纯的味觉体验,成为了人际关系与宇宙和谐的隐喻。霉干菜烧肉之所以能成为宴席上的“硬菜”,正因为它体现了中国文化中最深层的价值观——不同元素通过相互渗透与牺牲,创造出高于个体存在的整体和谐。霉干菜吸足了肉的肥油变得“乌亮亮”,而肉则因菜的渗透“没了腻,只剩香”,这种相互成就的关系,何尝不是人类理想关系的写照?

陈栋梁先生将霉干菜与木心先生的文字并置思考,产生了惊人的哲学张力:“木心先生的文字是精致的,像精心擦拭过的银器”,而“霉干菜呢,带着坛子的土气,晒菜时的阳光味,还有点发酵时‘闷’劲,是市井里滚过的东西”。这种对比表面上似乎指向雅俗之分,实则揭示了存在的一体两面。木心先生那句“从前的日色变得慢”与霉干菜的慢制作过程形成了互文关系,共同诉说着一种抵抗现代性匆忙的时间观。乌镇的奇妙之处在于,它让这两种看似对立的价值和谐共存:“走在石板路上,闻着远处飘来的霉干菜烧肉香,拐个弯可能就撞见一家小书店,里头有人在读木心的《从前慢》”。

霉干菜的本质是转化与升华的艺术。它从新鲜蔬菜经过枯萎、盐渍、发酵的过程,恰如人生从青春到成熟的旅程。陈栋梁先生指出:“生菜的清冽没了,多了层温吞的厚,带点酱味,又有点回甘,竟比新鲜时更勾人”。这何尝不是一种人生智慧的隐喻?青春的锐气经过生活的磨砺,逐渐转化为中年的醇厚与老年的回甘。霉干菜教会我们,时间的流逝不是简单的衰退,而是风味的积累与深化。

在当代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霉干菜代表了一种近乎反抗的存在方式。它不追求光鲜亮丽的外表,不迎合即时满足的欲望,而是在黑暗与等待中积累自己的价值。陈栋梁先生看到的霉干菜,“不花哨,不张扬,就那么踏踏实实待着”,这种品质在当今浮躁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霉干菜通过自身的转化告诉我们,真正的价值往往需要时间的酝酿,而非即时的消费。

霉干菜作为一种“旧时代的漏网之鱼”,在当代社会中承担起了文化记忆载体的功能。它的制作工艺、风味特点乃至与之相关的生活场景,都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陈栋梁先生通过一位小店老板娘赠送霉干菜的细节,展现了这种传统食物如何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小店老板和老板娘是有人情味的夫妻俩”。霉干菜 thus 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与人情的媒介。

最终,霉干菜向我们揭示了生活的真谛——真正的好味道需要时间的熬制,真正的智慧需要在日常烟火中慢慢体悟。陈栋梁先生的文章通过霉干菜这一微物,打开了通向存在思考的大门:“日子慢慢来,总会有好味道”。这简单的话语背后,蕴含着东方生活哲学的深邃智慧。在一切追求速度与效率的现代社会中,霉干菜提醒我们慢下来的艺术,等待的价值,以及在平凡中发现非凡的能力。

当我们品尝一口霉干菜烧肉,让那“绵的”鲜味“从舌尖慢慢浸到喉咙”时,我们不仅在享受一种美食,更在参与一场时间的仪式,体验一种存在的哲学。陈栋梁先生的《霉干菜,乌镇的霉干菜!》之所以感人至深,正因为它通过最普通的食物,让我们品味到了最深刻的人生意义——在人间烟火中,诗与远方从未远离,它们就蕴藏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等待我们去发现,去品味,去感恩。

早上要离开乌镇,打开房门见国强和张亮兄拎了一个无纺布袋在等我,见面第一句就是小店老板娘为了感谢我们的帮衬,订了乌镇最好吃的"定胜糕"和自家母亲亲手做的霉干菜送给我们,国强兄是极为礼貌周到之人,为感谢老板娘一家昨天的忙前忙后,晚上让司机送了些小心意,小店

的老板和老板娘是有人情味的夫妻俩。

霉干菜这物件,说起来倒像是旧时代的漏网之鱼。那会儿没冰箱,南方的夏天又热,菜下得多了怕坏,主妇们便拾掇起来:芥菜、油菜苔,晒得半干,撒把盐,揉出汁,塞进坛子,封上泥。原是为了不糟践东西,没成

想过些日子开封,一股说不明道不明的香直往鼻子里钻﹣﹣生菜的清冽没了,多了层温吞的厚,带点酱味,又有点回甘,竟比新鲜时更勾人。

这香不是平白来的。坛子里黑黢黢的,实则热闹得很。无数看不见的小家伙﹣﹣大概是些叫得出名或叫不出名的菌子(微生物),在里头勤恳工作。它们分解着菜里的纤维,把硬邦邦的梗变得软乎乎;又把些寡淡的物质拆拆拼拼,弄出些带鲜味的东西来

(蛋多肽、氨基酸、乳酸等风味物质)。就像一群手巧的短工,在暗处叮叮当当忙活,最后端出一盘意想不到的好菜。所以咬一口霉干菜,那鲜不是冲的,是绵的,从舌尖慢慢浸到喉咙,带着点时间发酵的沉劲儿。

要说霉干菜最懂跟谁搭伙,猪肉得算头一份。霉干菜烧肉,是乡下宴席上的硬菜。五花肉切大块,煸出油,扔把洗干净的霉干菜进去,加酱油冰糖焖。火不能急,得让肉的肥油一点点渗进菜里,菜的香又一丝丝钻进肉的肌理。出锅时,肉颤巍巍的,用筷

子一戳就透,肥的部分早没了腻,只剩香;霉干菜吸足了油,乌亮亮的,嚼起来带点韧劲,配米饭能多吃两碗。

扣肉里的霉干菜更像个懂事的配

角。肉蒸得酥烂,片得薄,码在碗里,底下垫一层霉干菜。蒸汽往上冒,肉汁顺着碗壁流下去,全被菜接住了。扣过来的时候,肉在上,菜在下,夹一筷子肉,必得带点底下的菜才够味﹣﹣肉的腴和菜的醇,像老夫,妻过日子,谁也离不得谁。

做包子点心,霉干菜又是另一种性情。跟肉末拌在一起炒香,加勺猪油,包进发面里。蒸笼一揭,热气腾腾的,咬开个小口,先冒出来的是面香,接着是肉香,最后那股子霉干菜的独特味道慢悠悠地涌上来,鲜得人直咂嘴。不像豆沙馅那么甜,也不像

菜馅那么素,它带着点烟火气的实在,是街坊早点铺里最让人踏实的一口.

木心先生生命最后的日子在乌镇渡过的,不知道在木心先生的食单上有没有霉干菜?我倒觉得可能真没有。

木心先生的文字是精致的,像精心擦拭过的银器,爱乌镇听着也该是清清爽爽,有鸟叫,有树影,适合写诗画画。而霉干菜呢,带着坛子的土气,晒菜时的阳光味,还有点发酵时"闷"劲,是市井里滚过的东西,太实在,太生活化,大概跟那里的清雅不大合衬。就像有的人爱喝清茶,有的人爱喝老酒,各有各的去处。

但乌镇有。乌镇的霉干菜,跟木心先生的文字、巷子里的读书会,奇异地融在一起。

走在石板路上,闻着远处飘来的霉干菜烧肉香,拐个弯可能就撞见一家小书店,里头有人在读木心的《从前慢》。这味道不冲突﹣-

先生写"从前的日色变得慢",霉干菜不就是"慢"出来的么?阳光慢慢晒,坛子慢慢封,菌子(微生物)慢慢忙,最后才成了这一口醇厚。

读书会聊的是精神的香,霉干菜给的是烟火的香。人活着,既得有仰望星空的闲情,也得有低头吃饭的踏实。

乌镇好就好在这里,让你在字里行间闻到生活的味道,也在一碗一碟里品出点过日子的哲学。

说到底,霉干菜不过是腌菜的一种,却像位老朋友,不花哨,不张扬,就那么踏踏实实待着,用它那股子经了时间熬出来的香,告诉你:日子慢慢来,总会有好味道。

还有乌镇的定胜糕还真的非同寻常,可能是乌镇周边的稻米的原因,米粉、红豆沙、还有青红丝让米糕变得生动,吃起来有几丝文雅,也有些期望在其中……。

来源:蒋经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