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是1950年4月末一天,毛岸英和刘思齐一起回中南海吃晚饭。在此期间,毛主席对儿子说:“你给单位请个假,回韶山老家看一看。再去看看外婆她老人家,到板仓给你母亲扫扫墓。”
那是1950年4月末一天,毛岸英和刘思齐一起回中南海吃晚饭。在此期间,毛主席对儿子说:“你给单位请个假,回韶山老家看一看。再去看看外婆她老人家,到板仓给你母亲扫扫墓。”
当说到“板仓”两个字时,毛主席顿了一下。刘思齐第一次发现伟人的感情竟是如此细腻,便小声说:“我也去。”
“想去认门啊?毛主席笑了,“下一次叫岸英带你去。现在你在读书。”
此时毛岸英也笑着为刘思齐夹了一块鱼,开玩笑道:“这次你就‘余’下吧。”
哈哈哈,毛主席也笑了起来……
那一晚,毛岸英是多么激动,甚至夜不能寐。于是他下床伏案,在日记中写道:“人终究是个有高度感情的动物,离别已经近20年了,对于人生来讲,这不是一个短时间……”
5月下旬,毛岸准备动身回韶山省亲。就在临行前,毛主席很关切地对他说:“你现在不仅是我的儿子,而且是一名干部了,这次回湖南,一定要谦虚谨慎,去老家韶山看看,代我问乡亲们好!”
随即,毛主席又想起来什么,再次嘱咐:
“岸英,现在从湘潭到韶山还是小路,你回去时还得骑马,但是到韶山时你不能骑马,一定要在离韶山10多里地远的银田寺下马,然后步行回家,这是我们对家乡、对家乡人民最起码的礼貌。”
“还有一点,要入乡随俗,不要有任何特殊,老百姓最不喜欢摆格的人。”
“爸爸,我记住了!”
毛主席点点头,眼神里满是期许和喜悦。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毛岸英的这次故乡之行,竟成了他一生中的最后一次旅行。
毛岸英这次回韶山,先是坐火车先到长沙,特地去拜望了外婆和舅舅一家。当时毛岸英手持毛主席亲笔写的祝寿信,给80岁的外婆向振熙祝寿。
慈祥的老人非常激动,紧紧抓住毛岸英的手仔细端详:“没有变,没有变,和小时候长相一个样,一个样。”
其实20年过去了,怎么会没有变呢?但在外婆眼里,毛岸英永远是自己身边的孩子。
那一天,毛岸英和外婆、舅舅全家照了一张相,多年未见的亲情也在这一刻缓缓流淌 。
很快,毛岸英再次启程,又迫不及待地前往板仓,来到棉花坡的“毛母杨开慧墓”石碑前,当看到母亲的名字后,他扑通一声跪下,泪水夺眶而出,泣不成声地说道:“妈妈,妈妈,儿子回来看您了……”
其实对毛岸英而言,此次回乡不仅是完成父亲的嘱托,也是自己对母亲的一次告慰 。
接着,毛岸英在县长的陪同下,骑着马走了 70 里山路,终于来到了韶山冲 。
“太子荣归故里啦!”
“毛主席的大儿子骑着高头大马回来啦!”
乡亲们欢呼奔走相告,毛岸英听了可是吓得不轻,立马大声说道:“要不得,要不得,千万不要这么讲,我只是韶山人民的儿子。”
可以说乡亲们对毛岸英真是热情备至,人们争着拉他到自己家里去住。都被一一谢绝。
当天晚上,毛岸英睡了门板。尽管韶山冲里的晚上冷得很,难熬。但他还是熬了过过去。
第二天,毛岸英首先来到了九叔毛泽连家,随后,在九叔的陪同下,他又前往滴水洞旁毛瑞和的住所 。
毛瑞和是一位孤苦伶仃的老人,常年卧病在床,家徒四壁,生活十分困难,毛岸英见状内心也不是滋味,当他迈进屋子后,快步走到床前,将 5 万元旧人民币轻轻塞进毛瑞和的手中:“满阿公,您老拿去买点吃的吧。”
毛瑞和老人激动的老泪纵横,双手不停地颤抖着,紧紧攥住那笔钱,声音有些哽咽地说道:“我真担当不起哟,叫我怎么感谢你爸爸呢?”
“满阿公,您是老辈人,生病了,我应该来看嘛” 。毛岸英真诚回答。
毛瑞和点点头,嘴里不停念叨着:“是大先生的儿子回来啦!” 他眼中闪烁着光芒,那是对毛家的感恩,也是对毛岸英这份情义的感动。
此外,在韶山期间,毛岸英还遵照父亲的意思,祭拜了毛氏祠堂,去探寻了祖父母的安息之地,同时也走访了诸多革命遗址,看望了不少老农会会员,并且代表父亲毛泽东,向烈士家属们一一表达了亲切的慰问 。
而在此期间,他也向乡亲们宣传了党的相关政策,耐心地给大家讲解新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前景 。
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
为了感谢乡亲们对自己的热情厚爱,岸英在韶山招待所一号楼摆下了几桌饭菜,特意请大家前来相聚叙旧 。
那个时候天气已经比较炎热了,乡亲毛华村光着脚就来到了招待所,见到毛岸英后,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我是一双赤脚来见你,对不住啊!”
哪知毛岸英压根不在意,笑着说道:“不要紧,随便一点好”,其随和的态度,让大家倍感温暖 和亲切。
就在在离开韶山的前夕,毛岸英又来到唐家圫,他恭恭敬敬地站在各位长辈面前,说道:
“我这次主要是代父亲来看望各位伯伯、伯母,我的假期很短,明天还要赶回长沙。各位有什么困难和要求要告诉我父亲的,口讲也可以,手写也可以,小侄一定转达” 。
这时,文南松吞吞吐吐地说:“前段时间,我们给你父亲写信,想请他帮运昌伯伯介绍个工作。早两天,你父亲回信说不宜推荐,你回去后能不能跟父亲再说说?”
毛岸英听后,态度直率但又不失礼貌地回答道:
“伯伯,不是我父亲不帮忙,现在是新中国了,共产党任用干部有严格的标准和原则,主要是看个人的才能和表现,我爸爸作为党的领袖,更要带头遵守纪律,要是因为是亲戚就特殊照顾,那怎么能服众呢?”
一番话让文南松等人明白了其中道理,大家也纷纷点头表示理解。
就这样,毛岸英结束家乡之行回到北京后,很快便投入到工作当中。
可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仅仅过了五个月,朝鲜战争爆发,毛岸英又主动请缨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当时他刚跟随部队踏入朝鲜不到一个月,就遭遇了美军飞机的空袭,不幸壮烈牺牲,年仅 28 岁 。
可以说毛岸英 1950 年的这次韶山之行,虽然短暂,却意义非凡。
他带着父亲的眷恋与深情,带着对家乡亲人的关切,回到韶山。他用自己的言行,展现了毛家的家风,也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自律与担当。
尤其令人动容的是,当毛主席知道儿子牺牲后,话强忍丧子之痛,缓缓地说:“打仗 总是要死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 已经献出了那么多指战员的生 命,他们的牺牲是光荣的。岸英 是一个普通战士,不要因为是我 的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
来源:寻史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