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苏州的夏天,热得让人喘不过气。32岁的葛先生,单身,程序员,每天在公司对着电脑敲代码到深夜。他身高一米七五,微胖,戴着厚厚的眼镜,脸上总挂着程序员特有的疲惫。葛先生租住在姑苏区一套老式公寓里,房间不大,空调年久失修,嗡嗡作响还漏水。他嫌修麻烦,索性靠一台老式电
苏州的夏天,热得让人喘不过气。32岁的葛先生,单身,程序员,每天在公司对着电脑敲代码到深夜。他身高一米七五,微胖,戴着厚厚的眼镜,脸上总挂着程序员特有的疲惫。葛先生租住在姑苏区一套老式公寓里,房间不大,空调年久失修,嗡嗡作响还漏水。他嫌修麻烦,索性靠一台老式电风扇度日。7月的一个晚上,热浪滚滚,他把风扇调到最大档,对着脸吹了一整夜。第二天早上,他揉着惺忪的睡眼起床,却发现右耳前面疼得要命,张嘴吃早餐时,疼得更厉害,耳边还“咔咔”响。他嘀咕:“难道昨晚睡姿不对,落枕了?”可这一“落枕”,却成了他噩梦的开始。
葛先生不是那种爱跑医院的人。他平时身体还算硬朗,除了偶尔熬夜头晕,没啥大毛病。这次耳朵疼,他先以为是掏耳朵太用力,忍了两天,疼得吃不下饭,才硬着头皮去了家门口的社区医院。挂了耳鼻喉科,医生检查后挠头:“耳朵没问题啊。”葛先生不死心,回家又睡了一觉,结果疼得更凶了,连张嘴喝水都费劲。他慌了,赶紧打车去了苏州九龙医院,心里还犯嘀咕:“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在九龙医院耳鼻喉科,医生翻看了葛先生的耳道,又做了听力检查,结果一切正常。医生皱眉:“你这疼的地方靠近关节,可能不是耳朵的事。”葛先生一愣:“不是耳朵疼,那还能是啥?”医生建议:“你去口腔科看看,可能是颞下颌关节的问题。”葛先生满脸问号:“耳朵疼看口腔科?这也太离谱了吧!”可疼得实在受不了,他还是硬着头皮转了科室。
口腔科主治医师施巍伟接诊了他。施医生三十出头,戴着口罩,眼神专注。他先让葛先生张嘴试试,结果葛先生刚张开一点,就疼得龇牙咧嘴,耳边还传来“咔咔”的关节响声。施医生又按了按他右耳前面的脸颊,问:“这儿疼吗?”葛先生点头如捣蒜:“疼!特别疼!”施医生接着问了几个问题:平时咬东西疼不疼?睡觉磨牙吗?最近有没有受凉?葛先生回忆了一下,说:“这两天热,我睡觉都开着风扇对着脸吹。”施医生听完,眉头一皱,语气肯定:“你这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症。”
葛先生懵了:“啥关节紊乱?没听说过啊!”施医生耐心解释:“简单说,就是你下巴和头骨连接的关节出了问题。耳前疼、张嘴困难、关节响,都是典型症状。”葛先生还是半信半疑:“可我就是吹了风扇,这也能得病?”施医生笑了笑:“别小看这风扇,寒冷刺激就是诱因之一。”
施医生详细问了葛先生的生活习惯。葛先生平时996,压力不小,下班就窝在沙发上看剧,吃饭全靠外卖,鸡腿汉堡是常客。他不爱运动,睡觉还喜欢咬牙,前一阵同事还笑他“夜里磨牙像拉锯”。施医生听完,点点头:“你这病,风扇只是导火索,根儿还在你平时的习惯上。”
检查结果显示,葛先生的颞下颌关节有点“卡壳”。正常情况下,这个关节像个灵活的铰链,让人能张嘴、咀嚼、说话。可他的关节滑膜发炎了,黏滞度增高,关节盘位置也偏了点,导致张嘴时“咔咔”响,疼得钻心。施医生指着X光片解释:“你看,这儿有点磨损,周围肌肉也紧张。风扇吹了一夜,冷空气刺激了关节和肌肉,加重了炎症。”
葛先生听完,苦笑:“我还以为风扇多吹吹凉快,谁知道吹出个病!”施医生拍拍他肩膀:“这病不稀奇,口腔科常能碰上。你还算来得早,没拖太久。”
确诊后,施医生给葛先生开了个简单又实用的治疗方案:回家用热毛巾敷右耳前区,每天三次,每次15分钟;涂点扶他林软膏止疼;饮食改软的,粥、面条为主,别大口咬硬东西;咀嚼时两边均匀用力,别偏一侧。葛先生问:“这就行了?不用吃药打针?”施医生说:“你这不算太严重,先试试保守治疗,过几天复查。”
葛先生照做了。三天后,奇迹发生了——耳前不那么疼了,张嘴也没原来费劲,关节响声也小了。一周后回访,他兴奋地说:“医生,我能正常吃饭了!”施医生检查后点头:“恢复得不错,继续保持,别再对着脸吹风扇了。”葛先生连连答应:“再也不敢了!”
葛先生的遭遇,听着稀奇,其实不罕见。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简称TMJD),是口腔科的“常客”。它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组症状的总称,涉及下颌骨和颅骨连接处的关节、肌肉、韧带等。《美国牙科协会杂志》(JADA)统计,全球约有10%-15%的人一生中会遇到这毛病,女性比男性多发,20-40岁是高发年龄段。葛先生32岁,正好踩在“红线”上。
这病最坑的地方,是症状太容易被误解。耳前疼痛、张口受限、关节响声、咀嚼困难,甚至头痛、颈痛,都可能是它的“马甲”。葛先生一开始还以为是耳朵问题,结果跑错了科。《英国口腔医学杂志》(BJOMS)研究显示,30%的TMJD患者首次就诊都选错了科室,有的以为牙疼,有的怀疑中耳炎,折腾一圈才找对门路。
葛先生的“咔咔”响,是关节盘移位或滑膜炎的信号。疼呢?是肌肉和关节发炎在作祟。施医生说:“这病早期像个小感冒,忍忍就过去了,可拖久了,关节磨损加重,可能连嘴都张不开。”
葛先生的病因,风扇只是“最后一根稻草”。《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研究指出,TMJD的诱因五花八门,常见的有这几类:
寒冷刺激:像葛先生这样,风扇、空调对着脸吹,冷空气让关节滑膜发黏,肌肉僵硬,症状就来了。《疼痛研究杂志》(Journal of Pain)实验发现,低温暴露10小时,关节炎症因子增加20%,疼得更凶。不良习惯:葛先生爱磨牙、偏侧嚼东西,关节长期受力不均,慢慢就“罢工”了。《口腔颌面外科杂志》(JOMS)统计,40%的TMJD患者有夜间磨牙史。压力过大:996的程序员生活,让葛先生精神紧绷。《美国医学协会杂志》(JAMA)**研究,慢性压力让下颌肌肉持续紧张,TMJD风险增30%。姿势问题:葛先生低头敲代码,一坐8小时,颈椎前倾,下颌关节跟着遭殃。《物理治疗杂志》(Physical Therapy)发现,姿势不良者TMJD发病率高出25%。施医生打了个比方:“你这关节像个老机器,平时用得猛,冷风一吹,润滑油凝住了,不坏才怪。”
别以为TMJD是老年病。《欧洲口腔科学杂志》(EJOS*数据显示,过去20年,20-40岁患者的比例从15%升到35%。为啥?现代人压力大,熬夜多,手机不离手,低头族遍地,再加上夏天空调风扇乱吹,关节受不了。葛先生不过是个缩影。施医生感慨:“我这一个月接了七八个像你这样的年轻人,最小的才22岁。”
葛先生算幸运,发现得早,治疗及时。可要是再拖下去,后果不堪设想。施医生警告:“颞下颌关节紊乱症不治,关节软骨会磨损,韧带松弛,甚至发展成骨关节炎。”《牙科研究杂志》(JDR)研究显示,10%的慢性TMJD患者会出现关节不可逆损伤,影响咀嚼、吞咽,甚至说话。张不了嘴,吃不了饭,连笑都成奢望,想想多可怕!
世界卫生组织(WHO)2021年报告,全球约有3亿人受口腔颌面疾病困扰,TMJD占了不小比例。中国的情况也不乐观。《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统计,每年新发TMJD病例超百万,30%因延误治疗留下后遗症。葛先生听完,后背发凉:“幸亏我没硬扛!”
葛先生的治疗简单,但TMJD的方案因人而异。施医生说:“这病轻重不一,得对症下药。”常见的招数有:
保守治疗:像葛先生这样,热敷、软膏、软食,80%早期患者能好转。《临床口腔医学杂志》(JCM)研究,热敷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炎症。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止疼,肌肉松弛剂(如替扎尼定)放松肌肉。《疼痛管理》(Pain Management)显示,药物可让50%患者症状减轻。咬合垫:针对磨牙或咬合不正的,定制个垫子戴着睡,保护关节。《牙科临床北美版》(DCNA)实验,咬合垫让70%患者关节响声减少。手术:实在没办法,关节镜或开放手术修整关节盘。《口腔外科年鉴》(AOS)数据,手术成功率85冲着95%,但风险也不小。葛先生问:“我以后会不会复发?”施医生笑笑:“管好自己,别老吹风扇,别老磨牙,应该没事。”
出院后,葛先生变了个人。风扇收进柜子,空调修好后调到26℃,不再对着脸吹。外卖减半,饭菜尽量软乎,嚼东西两边均匀用力。他还买了个颈枕,坐着码代码时挺直腰板。周末跑步半小时,晚上少刷手机,睡觉前敷个热毛巾放松下巴。他跟同事调侃:“我这是拿嘴换了个教训,谁再对着脸吹风扇,谁就是我前车之鉴!”
葛先生的故事,像一面镜子,照出多少人的生活“隐患”。中国口腔医学会数据,TMJD年轻化年增6%,可一半能预防。施医生给出几招:
别乱吹冷风:空调风扇别对着脸,温度别低于25℃。改坏习惯:少磨牙,嚼东西两边用力,别老低头玩手机。早查早治:耳前疼、张不了嘴,别拖,去口腔科看看。《中国颞下颌关节病学指南》建议,35岁以上筛查关节健康,年轻人有症状也别等。葛先生感慨:“我32岁都中招了,你还敢赌?”
葛先生的“凉爽一夜”,差点让他“有口难开”。从风扇到医院,他用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小毛病不小,关节也有脾气。国家卫健委呼吁,年轻人别仗着身体好乱来。少吹一口冷风,多留一份健康,关节不闹腾,日子才舒坦。
来源:吴医生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