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原来历史上村南山坡上,还有过热闹的炼铁场景,现在那里土地如今已无法耕种。”
“原来历史上村南山坡上,还有过热闹的炼铁场景,现在那里土地如今已无法耕种。”
一个年长村民,对一群外来的文物调查队说。
2019年国家文物局牵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团队扛着工具、带着好奇,一脚踏进了安溪青阳,做田野调查。
在尚卿乡青洋村永安堂,老人随口说的那句话,让他们似乎找到了线索。
调查队经过进一步走访和区域踏勘,他们终于找到了老人所说的“那边”——下草埔。
几锄头下去,竟唤醒了,一个沉睡的冶铁王朝。
经过前后六期的发掘,10座炼炉、4处房址陆续重见天日,一片规模达5000平方米、宋元时期保存最完好的冶铁遗址,逐渐露出真容。
但这,居然还不是全部!今年三月,第七期考古悄然启动。
就在最近,考古队员在遗址东界又有了震撼发现:4座炼炉、8个鼓风作业坑,竟以近乎完整的“生产线”形式集体亮相!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我们终于可以“现场还原”宋元时期的冶铁现场了!
一炉千载火:惊现完整冶炼操作区
最近这几天,考古队员们正手持刮铲、十字镐,像侦探一样伏在东部台地的探方中,轻轻刮开土层,寻找那些炉坑的边缘。
“我们不只是挖土,我们是在读一本埋在地下的技术日记。”北大考古博士生王蕻荃这样形容。
他们这次布的16个探方中,已经明确了一处冶炼炉操作区,也就是说,我们几乎能“看到”当年工匠们是如何添矿、鼓风、出铁的!
尤其令人兴奋的是,这次发现的炼炉与鼓风坑形成了明确的“组合关系”。
考古领队、北大博雅博士后李佳胜难掩激动:“这种完整的技术单元,是研究当时生产组织方式的关键。”
每一个炼炉配合多个鼓风坑,说明这里已经不是家庭小作坊,而是有规划、有分工、有规模的“国营钢铁厂”啊!
铁出东南:为何是安溪?为何是宋元?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偏偏是安溪?
答案藏在,历史的地理与政治逻辑中。
北宋初年,朝廷就在安溪青阳设置“青阳铁场”。
《宋史》《安溪县志》都明确记载了,这个官方铁场的存在。
这里地处五阆山余脉,山中有矿、林中有柴、水边易运,简直是冶铁的天选之地。
而真正把安溪铁推向世界的,是泉州港的兴起。
宋元时期,泉州作为东方第一大港,帆樯如林、商客如云。
元代汪大渊在《岛夷志略》里写得明明白白:泉州商船所到的200多个地区中,有48个都在交易铁器!
从铁锅、铁钉到兵器、农具,“安溪制造”就这样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一路向南洋、印度洋甚至东非输出。
这里是为“海上丝绸之路”锻造出无数铁器的重要生产基地!
拼图与未来:从一口炉到一片遗址群
经过七期发掘,青阳下草埔已经不仅是一个“点”,而成为理解宋元冶铁工业体系的一扇窗。
这里同时存在两种技术,—块炼铁和生铁冶炼,甚至发现了国际首例的“板结层冶炼遗物处理技术”。
从采矿到冶炼,从加工到运输,整个链条都被考古证据一一印证。
而李佳胜博士还透露,这一期的发掘才只是开始。
接下来,团队不仅会在遗址内继续选点发掘,还计划以安溪为中心,开展区域性冶铁遗址调查。
“我们要把安溪这片铁火之地,彻底还原回中国乃至世界的冶铁地图中去。”
结语:铁火重光,正在当时
当我们站在青阳下草埔的山坡上,看草木掩映中那些沉默的炉基和坑口,仿佛还能听到鼓风的声音、看到铁水的红光。
这里不只是石头和土,这是一部写在大地上的《天工开物》,是一张宋元中国向世界输出工业实力的名片。
接下来,这里还将建设遗址公园、提升展馆展示。
不久的将来,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走进这座露天的“冶铁博物馆”,亲手触摸这段火与铁的历史。
而这一切,都从考古队员手中那把轻轻刮土的铲子开始。
来源:落水的焱燚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