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咱们先聊聊北京这次纪念活动。说真的,它给半岛局势搭了个少见的“全要素舞台”,各路角色都齐活了。你看,朝鲜最高领导人不光亲自到场,还在多边场合发了声;俄罗斯总统普京也来了,还在北京跟朝鲜把话聊得透透彻彻;韩国那边也没空手来,国会议长禹元植顶着总统特使的身份出席,
咱们先聊聊北京这次纪念活动。说真的,它给半岛局势搭了个少见的“全要素舞台”,各路角色都齐活了。你看,朝鲜最高领导人不光亲自到场,还在多边场合发了声;俄罗斯总统普京也来了,还在北京跟朝鲜把话聊得透透彻彻;韩国那边也没空手来,国会议长禹元植顶着总统特使的身份出席,甚至还跟朝鲜领导人见了面、握了手。
不过要说遗憾,那就是韩国总统李在明。本来他要是来,说不定能把朝韩对话往前推一大步,结果他没亲自来。这不是简单“错过个阅兵”,而是把到手的对话钥匙又塞回抽屉里了,真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活动当天,不管是纪念仪式还是后来的招待会,禹元植跟朝鲜领导人握手时说“咱们时隔7年又见面了”,朝鲜领导人就回了一个字:“是”。按外交礼仪说,这算给面子、够礼貌,但要说有啥深入互动,那是真没有。
你再看另一边,朝鲜领导人刚结束阅兵和招待会,转身就上了普京的“奥鲁斯”专车,俩人去国宾馆一聊就是一个半小时,其中差不多有一小时还是单独谈的。这对比简直天差地别,一边是“走个过场的寒暄”,另一边是“掏心窝子的战略深聊”,明眼人一看就明白。
其实这也能看出北京这场合的“功能分层”。该对外展示的、该私下沟通的、该跟重要对象对接的,分得很清楚。那些真正关键的议题,都是关起门来谈的,不会在走廊上随便唠两句就定了,这点咱们心里得有数。
再说说俄朝这边。普京直言俄朝关系不一般,是靠信任和同盟撑起来的;朝鲜领导人也不含糊,说愿意为俄罗斯“竭尽所能”,还把两国关系抬到了“兄弟”的份儿上。这几句话听着简单,背后却有实打实的战场情况撑着。
就说俄乌战场的库尔斯克方向,朝鲜没少被点名夸“贡献大”,甚至还提了“有牺牲”,俄罗斯也放话“绝对不会忘”。不过具体的战术细节,像派了多少人、指挥链条咋走的、打仗的方式是啥,材料里没说,我也只能实话实说:目前确实没这方面消息。但单看政治信号,这已经够分量了。
要知道,俄朝去年就高调签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现在在北京又把合作从“战略伙伴”升级成“兄弟义务”。这不是嘴上说说的空话,是有战场实际情况做背书的,这么一来,两国的同盟关系一下子就稳了不少,跟钉了钉子似的。
转过头看朝韩那短暂的接触。禹元植就握了个手,朝鲜领导人就回了个“是”,不少人吐槽“也太冷淡了”,但我觉得,这更像是朝鲜的一种克制。你想,禹元植虽是议长,在国家礼宾排序里排第二,级别不低,但他不是行政部门的人,也做不了安全政策的主,手里没实权。朝韩对话要是想从“摆样子”变成“来真的”,单靠一个特使在旁边搭话,根本不顶用,纯属白费功夫。
这里还有个有意思的小插曲。普京问禹元植,要不要帮忙给朝鲜领导人传句话。这桥搭得很地道,既顾全了礼节,又表明俄罗斯愿意当“传声筒”,但也没打包票说一定有结果。这就是典型的“俄式务实”:乐意帮忙,但你别指望我替你拿主意,自己的事儿还得自己扛。
其实朝鲜平时很少在国际多边舞台上这么“高调”。这次不光来了,还在中国跟俄罗斯把事儿聊得透透彻彻。对朝鲜来说,好处很明显:多了个多边平台,就少了点被孤立的压力;跟俄罗斯关系铁了,安全有保障,政治上也多了人撑腰;对韩国释放点愿意接触的信号,既不耽误自己的主线计划,又给将来留了条后路,可谓一举多得。
对韩国来说,这本来也是个难得的机会。哪怕没谈出啥实际成果,只要能确定些“底线共识”,比如不在边境搞太激烈的心理战,不在海空敏感地段做冒险的事儿,这就已经是大赚了,相当于及时止损。
可现在看,朝鲜没打算在北京打开这扇对话的门。理由也简单:一来对接的人没实权,说的话可信度不高;二来韩美军演还没停,朝中社还在批评韩美日的军事合作,这对话的氛围根本没到位,总不能热脸贴冷屁股吧?
再说说北京这次会晤。它其实是接着去年以来的高频互动节奏走的。俄罗斯老在公开场合谢朝鲜,朝鲜也用“兄弟义务”回应,协议上有框架、战场上有验证、说法上有感情,这三样都齐了,说明俄朝已经进入“结构化稳态”,关系稳得很。
这对东北亚安全格局来说,影响不小。很现实的一点是,半岛南北的力量对比,不只是朝韩两家的事儿,还牵扯着区域大国的联动。俄朝关系“稳了”,韩国在军力部署上就得做两手准备:一边接着跟美日搞集体防务,另一边也得想办法把半岛的紧张劲儿从“热烘烘”拉回“凉丝丝”。
这就是我总说北京这场合有意义的原因。它就像个“冷热转换器”,你能借着它降温,也可能在这儿错失降温的机会,就看你会不会把握了。
还有个舆论里聊得挺多的细节,就是普京帮传话说的事儿。其实俄罗斯在半岛议题上,向来是“稳着参与、选时候介入”的路子。有话就搭个桥,没话就笑笑不吭声。哪怕这次传没传到、朝鲜会不会回应,都不是关键。关键是朝俄把“传话”当成了常规选项,这对韩国是提醒,对朝鲜是保障。
韩国现在别纠结“话传没传到位”,不如想想怎么把“传话”变成“固定对话机制”,把临时的好意,变成能反复用的流程。这流程不用搞得多复杂,从小事做起就行,比如人道援助的事儿、渔业冲突怎么解决、海上无线电怎么规范呼叫。哪怕做成一件,都比在社交媒体上争论“握手握了几秒”管用得多,那些都是虚的。
这么多年下来,朝鲜在外事礼节上有套固定的“规矩”。你给啥级别待遇,它就给啥回应,跟按公式算似的。禹元植说“时隔7年再见”,朝鲜领导人回“是”,一点不多说。要是换成国家元首见面,说不定还会说句“期待下次合适的时候再聊”,甚至约定工作层面先对接。要知道,礼节上的话,本身就是“授权信号”,这次没这话,也不难理解。
韩国这边,李在明虽说放了些缓和的信号,但跟美国还没掰扯明白,军演该搞还搞,政策上也没新共识,自己还不来现场。朝鲜看得很清楚,自然就把互动压得低低的,把余地留到以后,主动权也攥在自己手里。这不是冷淡,是真谨慎,毕竟外交这事儿,一步错可能步步错。
再看朝鲜这次的外交节奏。平时不怎么出国的领导人,在北京连轴转:参加纪念活动、跟俄罗斯闭门深聊、跟韩国点到为止。信息量很大。对内,这是巩固和宣传自己的外事路线;对外,是把“多边露脸+双边深化”的模式试了一遍。
这透露出个明显趋势:朝鲜对美日硬气的同时,靠跟俄罗斯加深战略联系来保安全,再借着中国的多边平台,跟韩国保持最基本的接触。这套组合拳,不图一下子突破,就图稳扎稳打拿收益。冷静、务实、有耐心,这三个词儿,用来形容这次行程再合适不过。
李在明政府这段时间也做了些缓和的事儿,比如喊话说希望中国为半岛和平出把力,暂停做“自由之声”对朝广播,这些都算加分项。但一边缓和,一边还跟美日搞安全合作,国内外看的人自然各有各的解读。
朝中社已经把韩美日军事合作当成最大威胁,语气硬得很。这说明朝鲜不会立马接韩国的善意,还得要更高规格的政治信号来对冲。北京这次活动,本来是个正好的机会,可惜啊,李在明不光错过了阅兵,还错过了把“善意”变成“实际流程”的机会,真是太可惜了。
回头看这整件事,李在明错过的可不止是阅兵。阅兵就是个表面,背后是“授权”的事儿。授权不到位,握手就只是张照片;授权到位了,照片才能变成真真切切的对话程序。
来源:高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