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讲公开课时,只需要在“新”字上做文章,就可以打动评委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7 06:08 1

摘要:作为一名教研员,笔者听过很多公开课,发现那些得到评委一致称赞的公开课,无一不是在“新”字上做文章。他们不步别人后尘,不照搬名师模式,不因循守旧,有自己的亮点,在某些方面有很大的突破。这样的“新”课堂,很难不给读者留下好印象。

作为一名教研员,笔者听过很多公开课,发现那些得到评委一致称赞的公开课,无一不是在“新”字上做文章。他们不步别人后尘,不照搬名师模式,不因循守旧,有自己的亮点,在某些方面有很大的突破。这样的“新”课堂,很难不给读者留下好印象。

他们是靠“新”来获得成功的,那么,他们的“新”又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呢?今天,笔者来为大家做详细的分享。

一、教学理念新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树立新的教师观和学生观。这种转变要求教师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教师需要成为学习情境的设计者,通过创设真实、复杂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解决问题。

在语文课堂上,一篇课文可能引发对社会现象的深入讨论;在数学课上,一道开放题能激发学生多角度的思考。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更让他们体会到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应用价值。

这种教学理念的革新,正在重塑我们对"好课堂"的理解。一节好课的标准,不再是教师讲得多么精彩,而是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多少思维的发展和心灵的触动。当教师能够放下"教"的执念,转而关注学生"学"的过程时,教育的真正价值才能得以实现。

二、教学设计新

成功的教学设计,是一节公开课出彩的保障。然而,成功的教学设计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与创新。

首先,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需求和兴趣特点,在此基础上设计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教学活动。例如,在语文课上,可以通过情境创设、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数学课上,可以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实用性。只有真正关注学生的需求,才能让课堂充满活力。

其次,教学设计要注重目标导向。一堂优秀的公开课,教学目标必须清晰明确,既要符合课程标准,又要具有可操作性。教师在设计时,应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融合,并通过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帮助学生逐步达成目标。例如,在英语阅读课上,可以先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大意,再深入分析语言特点,最后鼓励学生联系实际进行拓展讨论。



此外,教学设计还需灵活多变。课堂是动态的,学生的反应可能超出预期,因此教师在设计时要预留调整空间,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应变。比如,当发现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理解困难时,可以临时增加互动讨论或直观演示;当学生表现出浓厚兴趣时,可以适当拓展延伸,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三、教学手段新

教师要在公开课展示多种教学手段教师要在公开课展示多种教学手段,才能充分体现教学设计的灵活性与课堂的多元互动性。

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资源,如播放一段与课题相关的短视频或展示一组生动的图片,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古诗词时,可以播放一段意境悠远的古典音乐,配合水墨动画,让学生在视听体验中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情境。

进入新授环节,教师应避免单一讲授,而是采用任务驱动、小组合作、情境模拟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比如,在科学实验课上,教师可以设计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动手实验,通过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分析结果,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代入文本人物,体会情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课堂巩固环节同样需要多样化手段。教师可以设计游戏化练习,如知识竞赛、抢答互动,或者利用智慧课堂的即时反馈功能,实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思维导图梳理、小组互评等活动,让巩固练习既有趣味性,又有实效性。

最后,在课堂总结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归纳知识点,或采用“一句话分享”的形式,让学生表达本节课的收获。这样不仅能检验学习效果,还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总之,公开课的教学手段越丰富,越能展现教师的教学智慧,也能让课堂更加生动高效。关键在于灵活运用,使每一种手段都服务于教学目标,真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每天都会为大家分享优质课、班级以及学校管理方面的知识与经验,欢迎大家关注我们。

我们的专家团队由省内外名师组成,拥有一批管理经验丰富的名校长、名班主任,以及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和省内知名的教研员。在公开课讲授、家庭教育、学校规划、班级管理、学法指导、写作培训、试题研究、高效课堂等方面,我们都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对学校、学生、家长、教师都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我们的专栏和订阅文章深受读者喜爱,并获得了满分评价。如果您关注我们的资深教育专家团队,您将获得更多的提升机会!我们的订阅文章将持续更新,欢迎订购!

来源:教育生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