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导弹是可以改变战争形态的武器。战略导弹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强大的震憾力与恐惧感。武器革命性的改变必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导弹武器随后的发展枝繁叶茂,精彩纷呈,构成了导弹武器体系,已经成为最具威慑力的武器系统之一。2025年6月,“国防科普大家小书”系列最新出版了
本期导读
导弹是可以改变战争形态的武器。战略导弹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强大的震憾力与恐惧感。武器革命性的改变必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导弹武器随后的发展枝繁叶茂,精彩纷呈,构成了导弹武器体系,已经成为最具威慑力的武器系统之一。2025年6月,“国防科普大家小书”系列最新出版了由包为民院士团队创作的《导弹武器:不露声色的绝对威慑》,值得推荐。
序 言
如果说有些武器可以改变战争的形态,那么导弹就是这样的武器。在战略核导弹出现后,鉴于它强大的威慑力,人们不得不考虑使用这种武器的后果,战争形态发生了改变。导弹首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当时它的表现还算不上出色,也不够强大。但是,这种横空出世的新型武器却给人们带来了强大的震撼力与恐惧感。武器革命性的改变必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导弹随后的发展精彩纷呈,形成了导弹武器体系。至今,导弹武器体系已经成为极具威慑力的武器系统之一。
导弹武器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导弹技术的发展千回百转、起起伏伏,不断地走向成熟。一方面,导弹技术在发展,世界军事强国之间曾经展开过激烈的追逐与竞争,这促进导弹技术不断发展;另一方面,导弹防御系统出现后,导弹武器与反导系统之间的对抗逐步攀升,攻与防之间你追我赶、互不相让,使得导弹武器面临新的威胁,需要开创新的技术路径,再次进行技术变革。希望读者通过认识导弹技术的发展脉络,了解导弹武器体系的发展历程,能够从导弹武器的发展历程中获得一些启发,引发一些有益的思考。
导弹的发展历程中曾出现过许多设计大师,这些大师的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使得导弹不断更新换代,直至形成了一个庞大繁杂的武器体系。我国导弹技术的发展充满了艰辛,特别是第一代从事导弹武器研制的工作者曾经付出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为我国导弹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希望读者能够从书中受到启迪,有所收获。
王礼恒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前 言
在浩瀚的军事科技领域中,导弹武器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现代战争的尖兵,导弹以其远程打击、精确制导、高效毁伤等独特优势,深刻改变了战争的面貌与战略格局。为了给军事爱好者、学者及从业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富有前瞻性的学习与探索平台,我们编写了这本书。
作为“国防科普大家小书”丛书的分册之一,本书富有科普性与趣味性,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信息化时代的导弹武器和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研究了导弹武器的研制背景、技术路线、装备路线、作战形式、制衡关系、影响分析、发展趋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导弹武器的过去、当下和未来。
本书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介绍了从德国V-2导弹开始的导弹武器的起源,第二章介绍了冷战时期美苏两国的导弹武器发展情况,第三章介绍了以“伊斯坎德尔”等为代表的精确打击地地弹道导弹,第四章介绍了反导的由来,第五章介绍了我国导弹武器的发展史,第六章介绍了未来导弹武器的一些发展方向。
本书的编写得到了许多技术人员的无私帮助,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参与本书编写工作的人员还有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的鄢宁、马晓媛、陈靖秋、夏薇、肖国华、宋巍、李旗挺、陈海鹏、韩永亮、王肖、王晓宇、蔡方捷、王友利、陈祎璠、俞启东、彭健,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的江绍东、孙硕;参与本书插图绘制工作的人员是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的毕雪桐、顾顺妮。同时,也感谢科学出版社的同志们为本书出版付出的辛勤劳动。
本书历经三年磨砺终于付梓出版,但还是难免有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左右滑动查看目录
本文摘编自《导弹武器:不露声色的绝对威慑》(包为民等著)的序言和前言,标题和内容有调整。
科学人文在线,与您共同关注科技史、科技哲学、科技前沿与科学传播,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价值的阅读!欢迎点赞、转发、留言讨论。
导弹武器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也是战争的终极武器。为此,世界军事强国围绕战略核导弹展开过激烈的竞争。导弹技术的发展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与反导系统之间的对抗更促使导弹武器技术不断更新。因此,导弹武器技术的发展是有因可循的。本书力图较全面地展现导弹武器的发展脉络,尽可能用非专业词汇来描述导弹武器的专业技术,希望有助于读者了解导弹武器的发展历史,提高国防意识,学习科学知识。
本书适合大众阅读,特别适合广大青少年、部队官兵及航天爱好者阅读和参考。
主要作者简介
包为民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兼任第十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国际宇航科学院主席团成员、工程学部主席。作为我国航天运载器总体及控制系统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他将理论知识和实髯工作相结合,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
来源:科学人文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