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必然要求。人工智能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赋能,已经并将继续深刻改变文化
人工智能赋能文化高质量发展
谢加书 戴巧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必然要求。人工智能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赋能,已经并将继续深刻改变文化生产和消费方式、文化传播模式,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及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能。人工智能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数智化发展,有助于提高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普惠性、包容性、便捷性,推动人民公平享有多元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能有效满足不同群体丰富的精神需求,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明交流互鉴做贡献。
人工智能推动文化转型升级。人工智能赋能文化发展,推动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一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人工智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修复,推动文化IP转化为现实的文化发展优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如敦煌研究院利用智能传感器,实现了莫高窟大环境、洞窟微环境、文物本体、崖体、游客承载量等数据的实时采集和交互分析,及时预警潜在风险,为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数智支撑;我国首款3A游戏《黑神话:悟空》用数字化技术解析《西游记》等古代典籍,对经典神话进行创造性改编,以“天命人”悟空“打怪升级”的过程诠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相结合的典范。人工智能技术活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二是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广泛传播。如国家博物馆数字展厅利用“5G+增强现实(AR)技术”,把实体展厅复制到线上,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等比例还原革命文物,推出高质量、特色化革命文物数字展览厅,在线展示中国共产党峥嵘岁月里的奋斗过程,使观众不受时空限制沉浸式体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增强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人工智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工智能+文化”有助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一是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共享。通过数字文化资源共享平台,提升文化资源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依托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丰富了偏远地区文化供给。二是优化公共文化深度体验。“线上+线下”的文化消费模式使新中式、国潮风、非遗游、民俗游、博物馆游等“出圈”,“人工智能+文旅”促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更加普惠、包容、便捷,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如在舞蹈《唐宫夜宴》掀起的“国风热潮”下,河南卫视开发了数字分身小程序,游客使用移动数字产品便可“穿越”到唐朝,化身唐俑少女,沉浸式参与宫廷乐曲和舞蹈排练,增强人民群众文化体验感。新型文化平台把线上文化服务导入线下空间,打造全感观文化体验馆,消弭了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时空距离,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元文化需求。三是提升公共文化治理效能。公共文化部门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更加精准调配文化资源,提升了服务效能。通过开发文化服务云平台、接入人工智能语言大模型、生成虚拟助教,及时解答人民群众关心的文艺问题,提升公共文化整体服务水平。
人工智能推动中外文明深度交流。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数字社交平台是文化交流互鉴的载体,借助人工智能算法推荐,中华文化“出海”迈入“多维矩阵”的传播时代。中国功夫、中国节日、中国美食、民族音乐、国风影视剧等在海外数字社交平台火爆“出圈”,人工智能的自动翻译功能为中外网民交流提供了语言工具,国外观众纷纷化身“自来水”,“安利”中华文化。人工智能推动全球文化交流融合,极大促进世界网民之间相互了解、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
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在赋能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人文关怀缺失、侵犯个人隐私、大数据“杀熟”、“信息茧房”等挑战。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人工智能治理方案,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加快构建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开发应用规范;坚守技术伦理,强化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供给方、使用方和数字平台等多方责任,平衡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