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露节气中探寻生存智慧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7 06:00 1

摘要:“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9月7日,我们迎来秋季的第3个节气——白露,它因秋气渐深,温差较大,接近地面的水蒸气夜间遇冷凝结成水珠而得名。这滴露珠里,不仅装着季节交替的密码,更藏着关于人生适应、风险防范与长远立足的生存智慧。正如古人观露知时以谋农事,今天的我们

“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9月7日,我们迎来秋季的第3个节气——白露,它因秋气渐深,温差较大,接近地面的水蒸气夜间遇冷凝结成水珠而得名。这滴露珠里,不仅装着季节交替的密码,更藏着关于人生适应、风险防范与长远立足的生存智慧。正如古人观露知时以谋农事,今天的我们,更该从这自然的提醒中,读懂安稳生活、从容前行的答案。

翻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的记载,道出白露的物候本质。现代气象数据也印证着这份古老智慧:白露期间我国平均昼夜温差可达10℃以上,部分北方地区昼夜温差甚至超过15℃,“白天热得穿单衣,晚上冷得盖被子”成为很多地方的真实写照。这种“温差感”,恰似人生中常遇的境遇起伏。而如何在“热”与“冷”的切换中稳住节奏、避免措手不及,正是白露教给我们的第一重生存智慧:感知变化,及时调整。

再看白露“三候”,每一种物候都是自然对“未雨绸缪”的生动诠释。“一候鸿雁来”,说的是每年白露前后,成千上万只鸿雁会从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启程,沿固定迁徙路线飞往南方,它们不待严寒降临才匆忙动身,而是循着气候信号提前规划,为种群延续寻得生机;“二候玄鸟归”,燕子则会提前修补巢穴、储备能量,以最快速度完成“南迁准备”,避免途中遭遇困境;“三候群鸟养羞”,则是麻雀、斑鸠等留鸟不会等到寒冬断粮才觅食,而是在白露时节就频繁行动,将草籽、昆虫藏于树洞,为过冬积攒“底气”。这些自然现象不仅是生物本能更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第二重生存智慧:不抱侥幸,储备未来。

更深一层看,白露的“寒”,还藏着“与自然共生”的生存哲学。古代农人依节气耕作,这句“白露种高山,秋分种平川”指导冬小麦播种的农谚,是他们顺应自然、谋求生存的智慧——高山地区在白露节气时气温已降至冬小麦适宜播种温度,合理安排种植,既不违背自然规律,又能保障收成。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更该明白: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的馈赠,尊重白露背后的自然规律,不是“束缚”,而是守护长久生存的根基,这便是第三重生存智慧:敬畏自然,和谐共生。

就像一些地方坚持“白露采茶”,他们说“白露茶不苦不涩,耐泡回甘,是因为经过了夏热秋凉的淬炼”——人生何尝不是如此?那些经历过的“凉意”、扛过的“变化”、做过的“储备”,最终都会变成生存的“回甘”,让我们在面对风浪时更有底气。

白露凝寒,是对我们的提醒:在人生的四季里,唯有读懂“凉”的信号、做好“藏”的准备、守住“和”的初心,才能在岁月流转中安稳立足,走出属于自己的坚实生存之路。

作者:刘纯银

编辑:曹叶

审核:杨洋

监制:白永茂

华龙网两江评投稿邮箱: liangjiangping@cqnews.net

来源:华龙手机剧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