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人产生这些感觉,就是“生理性厌恶”!别内耗,赶快远离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7 05:40 2

摘要:最近社交平台上关于“生理性厌恶”的讨论越来越多,很多人看到相关描述后都感慨:“终于知道这种感觉叫什么了。”不少人分享自己的经历,说只要一听到某个人说话的声音,心里就莫名烦躁,哪怕只是短暂相处一会儿,也会觉得浑身不自在,甚至出现胸闷、反胃的感觉,连晚上睡觉都受影

最近社交平台上关于“生理性厌恶”的讨论越来越多,很多人看到相关描述后都感慨:“终于知道这种感觉叫什么了。”不少人分享自己的经历,说只要一听到某个人说话的声音,心里就莫名烦躁,哪怕只是短暂相处一会儿,也会觉得浑身不自在,甚至出现胸闷、反胃的感觉,连晚上睡觉都受影响。还有人提到,一想到要面对那个人,心跳就会加快,血压也跟着上升。其实这种共鸣并不奇怪,现代社会人际关系复杂密集,谁都会遇到让自己本能排斥的人。过去很多人说不清这种感受,只能默默忍受,现在有了“生理性厌恶”这个说法,终于能理解自己身体发出的信号。

这种反应并不是矫情或小题大做,而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保护机制。最初,这种情绪帮助原始人类避开腐烂的食物、有毒的物质,防止身体受到侵害。随着进化,它的作用范围逐渐扩大,不再局限于食物,也延伸到人际交往中。当我们面对言行粗俗、令人不适的人时,同样可能触发这种深层的排斥反应。大脑中负责处理厌恶情绪的区域被激活,而理性思考的部分则暂时被抑制,于是身体会自动做出反应,比如出汗、心悸、呼吸变快,这些都是自主神经系统在工作。

很多人误以为这是自己太敏感或者不够包容,但其实这恰恰是身体在提醒我们远离潜在的伤害。有些情况源于过去的创伤记忆。比如有人在学生时代长期被同学用尖锐的声音辱骂、当众羞辱,成年后一旦听到类似声线,即便对方并无恶意,也会立刻产生强烈的生理不适。这是因为那些痛苦的记忆碎片深藏在潜意识里,一旦遇到相似刺激,大脑便误判为危险重现,立即启动防御机制。

还有一种常见情况是成长过程中反复经历的情感创伤。比如在“打压式”家庭中长大的孩子,长期承受父母的否定和批评,即使成年后独立生活,只要父母用熟悉的语气开口,内心的烦躁和抗拒就会瞬间涌上,甚至影响食欲和情绪。这些情绪积累多年,形成了条件反射般的身体反应。

面对这样的状况,首先要明白这不是你的错,也不需要为此自责。如果可以,尽量减少与引发不适的人接触。若无法避免,可以通过文字沟通、保持物理距离、佩戴耳机等方式降低刺激。同时,尝试在情绪出现时默念三句话:“我的身体在保护我”“这种情绪来自过去,并不属于现在”“我有力量选择如何回应”。这些正向的自我对话有助于缓解大脑的过度警觉。

还可以记录“触发日记”,写下每次不适的时间、场景和诱因,慢慢发现规律,增强掌控感。如果已经影响到睡眠、情绪稳定或日常生活,及时寻求专业心理支持是非常必要且勇敢的选择。照顾好自己的身心,从来都不是逃避,而是一种智慧。人生本就不易,学会倾听身体的声音,远离消耗你的人,才能把精力留给真正值得的关系和生活。

来源:晓妙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