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七律三十首其二十一·秋梅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6 20:49 2

摘要:这首七律《秋梅》是我北平永胜本人,创作的初秋七律组诗中的第二十一首。

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出品/北平永胜

又见青峦青色透,

移舟换马马随风。

听残夜饮笙声泪,

梦忆杯寒叹炭穷。

懒起蛾眉新若旧,

惊喧燕子向西东。

亭前此木啼常绿,

似与诸君各不同。

2025年09月06日

——————

★【诗词创作构思说明】★

这首七律《秋梅》是我北平永胜本人,创作的初秋七律组诗中的第二十一首。

其诗词创意源于我要继续完成的“梅兰竹菊”诗词系列,前面已经完成了《秋竹》、《秋兰》,就差秋梅和秋菊了。

以前见李清照在《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的小序中写道:“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她认为世人写梅花的词,往往一落笔就显得俗气。

她俗不俗我不知道,反正我写的梅可不是她写的那种梅。

她以及其他诗词人无外乎写的是梅与蜡梅,或叫腊梅。

而我写的确是山蜡梅,不是吹,我还真没看到过古人有谁写过山蜡梅的,不信可以去找找看。

吹归吹,还是得老老实实地码字,不用AI替我代劳,我自己愿意受这个累!

下面言归正传,开始解析分析诗词。

——————

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诗词解析★

【导语】这首《秋梅》是我北平永胜创作的初秋七律三十首中的第二十一首,都二十一首了,真快啊,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不是用电脑作诗机写的,这一点让那些不敢发毒誓说——“若用了电脑作诗机写诗亖全家”的机诗人们失望了,真的不好意思!

你看,我还没说完,假和尚又抢我话,看图——

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哈哈哈哈哈,逗你玩,耍猴儿!

不闹了,这回真的好好解析诗词了!

★以下是具体诗词解析★

●一、〖韵〗平水韵上平一东

●二、〖律〗七言律诗,仄起首句不入韵

●三、首联「又见青峦青色透,移舟换马马随风」,首句“又见青峦青色透”以语义互文手法开篇,以颜色勾勒镜像,以清澈辽阔铺排,奠定全诗清朗明净的基调。

对句“移舟换马马随风”,紧接前述,以“移舟换马”暗示“诗中人”(看清楚,是诗中人,不是诗人)行旅漂泊的情状。

那这样,首联就形成了一静一动的立体时空画面。

★胜师说:我们说写诗填词就是在一边讲故事一边搭布景,然后是人物出场。但是,人物出场不能没有引子没有过门,没有由头。

你比如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打虎上山的那段二黄导板及唱词“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那就是引子,那就是过门,那就是由头。

古诗词的起头是最难的,很多新手写诗词不知道从何处下笔,不知道用什么词按在句首,这种情况十分普遍。

原因何在?

因为你心里没有提前搭好布景,服化道灯光,都还没就位呢,你就着急忙慌地让女主角出场,你说她能进入状态吗?连个前戏都没有,能有好的心情做戏吗?

也难怪,四十岁男人无前戏,呵呵。

不对,聊串了,这都哪儿跟哪儿啊?!哈哈哈哈哈!

接着聊诗词。

布景搭好了,也并不是万事大吉了。

更重的重头戏才刚刚开始。

古诗词的律诗,中两联在全诗中是力压千钧、重如泰山的。

中两联写不好,律诗就废了。

而中间两联又要钩织人物、事物、景物关系,又要考虑化典、对仗,以及避免诗病等诸多问题,所以往往使初学者头大,有时甚至是抓狂。

实际客服这个问题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

你记住按照下面的环节写诗就OK了。

①拟题

②建模

③定韵

④选典

⑤对仗

⑥润色

按照这个步骤,基本就可以写出一首大差不差的格律诗了。

当然了,具体怎么建模、怎么定韵、怎么选典、怎么对仗,需要用专门的时间来讲。

今天就还是把诗词继续解析完成吧!

●四、颔联「听残夜饮笙声泪,梦忆杯寒叹炭穷」这联紧承上联将听觉与触觉相融合,并勾连回忆。

这种勾连是从物象到人像的转换,好似与诗题《秋梅》没有任何关联,而实际上,不光是“笙声泪”以乐写哀,“杯寒炭穷”则借物喻困顿,今昔悲欢交织,暗示人生际遇之无常,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在做铺垫,铺垫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渲染气氛,为后面的诗词爆发张力做储备。

从漂泊→无常→再到回忆,这是一种情感的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要适当,到哪里释放?

肯定不能在第三联就释放了,一定是要放到结尾,正所谓“厚积薄发”。

●五、颈联「懒起蛾眉新若旧,惊喧燕子向西东」有人可能会以为这联写的是女人慵懒的情状,实际不是,这是从人像向物象的二次转换。

这里的“蛾眉”不是指人,而是描摹山蜡梅梅枝舒展的情景,为什么是“新若旧”呢?那是点明了山蜡梅的长久之美。

惊起的燕子四散而去,意喻着时光的流转,这里是暗喻的手法。

“向西东”则表示世事太匆匆。

有人问,这联还是在铺垫吗?

是的,的确还是在铺垫。

这如同你远远地看见了一个美女款款地向你走来,而你却不敢看她,生怕她发觉一般,而只能是当她走过你身边时,偷偷地趁她不备地望上几眼。

没错,写诗填词,就是要达到这种意境与效果,这是欲擒故纵,当然有的欲擒故纵是主动的,而有的则是被动的,不知道看文章的各位诗友,你们觉得诗中人到底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呢?

●六、尾联「亭前此木啼常绿,似与诸君各不同」终于把目光锁定在女主角身上了,“此木”即是主角山蜡梅,它常青常绿,花小而黄,不香不艳,不与群同。

“啼常绿”的啼字是「字眼」,将燕子与此木的关联上升到极致,不啼没人会注意到此木,而此木的常绿也恰恰赋予了其“傲然独立、不随流俗”的出众品格思密达!哈哈哈!

写的真有点累了,开个玩笑!

★总结全篇:这首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拟人、暗喻、叠字、顶针等等。

全诗既有实写,也有虚写,尤其是把意向组合与情感宣泄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以一种新的方式在延续咏梅诗传统的同时,也将目光投射到了被历朝历代诗人忽略了的小众题材,向大众展示了袁枚诗词《苔》中所写到的:“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那种深邃意境。

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来源:归谷艺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