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我的育人故事」刘军英:在讲台上坚守三十载的“拼命三郎”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6 05:14 1

摘要: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邢台市襄都区教育局特别推出“讲述我的育人故事”师德事迹展播,展现我区教师爱岗敬业,潜心育人的崇高追求与担当,弘扬高尚师德,凝聚奋进力量。

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邢台市襄都区教育局特别推出“讲述我的育人故事”师德事迹展播,展现我区教师爱岗敬业,潜心育人的崇高追求与担当,弘扬高尚师德,凝聚奋进力量。

每一位老师,都是点亮心灯的人。在平凡的日子里,她们用爱与责任,守护每一份独一无二的美好。让我们一起走进她们的故事,倾听教育的温度与力量。

在讲台上坚守三十载的“拼命三郎”

邢台市第三中学刘军英

在邢台市第三中学,只要提起刘军英老师,无人不为她那执着奉献的教育情怀和斐然卓越的教学成就由衷赞叹。她如一盏明灯,照亮无数学子前行的道路,也用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了“教师”二字的千钧重量。

刘军英,中共党员,邢台三中教育集团优秀班主任、襄都区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自踏上讲台那一刻起,她便以赤子之心投身教育事业,用热血与智慧书写育人华章。三十载教学生涯,她始终秉持“以心灵唤醒心灵,以生命影响生命”的信念,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她曾荣获“河北省最美教师”、“省级德育工作者”、多次获市“嘉奖”、“记功”奖励,参与并主持多项省市级课题,并常受邀为市县级学校开展学科与德育讲座。

时间回溯至1996年,年轻的刘军英第一次站在讲台前,内心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憧憬与敬畏。她不曾想到,一段关于孕育、成长与收获的漫长诗篇,正自此悄然启幕。二十九年来,她将全部的热爱与智慧奉献给了教育,其中二十七载担任班主任——在这个平凡却极为艰辛的岗位上,她以校为家,视生如子,将琐碎繁杂的工作谱成了动人的教育叙事。

与家长和学校领导交流时,她总是谦逊地将成绩归功于学生:“都是孩子们自己努力的结果。”然而在这份低调背后,是她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的坚定信念。她像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那般,循循善诱、严慈相济,在一次次谈话、一句句教诲中,悄然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自省意识。比起短期分数,她更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与人格塑造。

“刘老师,太感谢您了!孩子说您在开学第一周就发现了她的特长,鼓励她演讲、展示书法,她现在特别有自信。” “刘老师,孩子情绪管理能力明显提高了,我们亲子关系缓和很多,他真的越来越懂事了。” “刘老师,这次孩子成绩飞跃,多亏您为他量身定制学习计划,还天天督促落实。”

这些来自家长的真诚感谢,是对刘军英教育实践的最好肯定。她常说:“很多家长第一次见我觉得我严厉、不好接近。”的确,长年的班主任工作让她养成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风格。但在严肃的外表之下,是一颗滚烫而真挚的育人之心。她如工匠般雕琢课堂,深入钻研教材,积极引入先进教育理念与方法。她最早在邢台三中推广“费曼学习法”,在教具创新和理论实践方面也走在前列。

正因为对教学与班级的全身心投入,她所带的每一届学生皆成绩卓著。尤其2019级,全市前十名中她班占据七席;2022级,全市580分以上的12名学生均出自她的班级。这份辉煌,源自她三年如一日的坚守、陪伴与专注。她像一位智慧的农人,以时间为土,以心血为雨,默默灌溉,静待花开。

教育家亚里士多德曾说:“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刘军英深知,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触碰、人格的唤醒。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教育中最温暖的内核——爱。

2013年冬的一个傍晚,刘军英在检查教室时发现学生小峰正趴在桌上哭泣。她俯身询问,孩子却始终不语。多次联系后,她才通过小峰的爷爷奶奶得知真相:孩子的父亲早逝,母亲改嫁后疏于关心,小峰一直由年迈的祖父母抚养。家庭的困境和亲情的缺失,让这个男孩变得敏感而脆弱。

刘军英没有迟疑,悄悄为小峰申请了困难补助,自己也常常出资相助。为保护孩子的自尊,她这样鼓励他:“这不是同情,而是对你诚恳为人、刻苦学习的认可。你要相信自己值得。将来等你变得更好,再把这份善意传递下去。”在她的关怀与激励下,小峰逐渐走出阴霾,努力学习,最终考上了本地最好的高中。如今那个曾迷茫痛苦的男孩,已变得阳光开朗,脸上总带着笑容。

2015年春天,正值中考冲刺阶段,学生小莹出现成绩滑坡、频繁请假的现象。刘军英敏锐地察觉到异常,及时与孩子父亲沟通,得知家庭遭遇重大变故。作为长女的小莹心理负担极重,无法集中精力学习。

刘老师没有批评她,而是巧妙地将画板报的任务交给她,借此转移其焦虑,并在适当时机与她促膝长谈。她们聊绘画、谈动漫,甚至一起憧憬未来的大学生活。刘老师告诉她:“唯有站稳当下,才能真正帮到家人。”就这样,小莹一天天走出消沉,重新投入学习,脸上也恢复了属于少年的明亮笑容。

刘军英常说:“教育没有下班时间,也没有边界。”无论是午休、深夜,还是节假日,只要学生需要,她总在那里。她坚持因材施教,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差异;她长期资助困难学生,给予物质支持,更给予精神指引;她组织学生走进军营、敬老院,在实践活动中培育他们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她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也是青年教师成长的摆渡人。作为数学教研组长,她倾力打造学科团队,鼓励并辅导年轻教师参加教学竞赛。2024年,李一老师备战市级赛课,刘军英全程陪同,细致到每一句表达、每一个教态,甚至帮她修正口头禅,融入自己多年的教学创新。最终,李一老师荣获市级优质课一等奖。这样的事例并不罕见,十几位年轻教师在她的帮助下迅速成长为教学骨干。

回首来时路,1996年秋初登讲台的她青涩而坚定,甚至在临产前一天仍坚持上课;如今年届五十、鬓角染霜的她,依然早出晚归,担任班主任奋战在教学一线。“工作狂”称号背后,是她对教育事业的敬畏与热爱,是三十年来未曾褪色的赤子初心。

《诗经》有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而刘军英以三十年的竭尽全力,走出了一条有始有终的教育之路。三尺讲台依旧,白色粉笔如昔,春风化雨,无声却有力;丹心热血,沃养新花。三十载坚守,她摇动一棵棵生命的树,点亮一个个理想的灯,也成就了属于自己的——师者芳华。

来源:焦点教育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