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些天,闲下来把前129年的关市之战翻来覆去看了好多遍,总算把头绪理清了。说实话,这一仗跟我小时候听老人们讲的那些“汉武雄风”完全不一样——我们都熟得不能再熟的汉匈大战,后世传得神乎其神,仿佛汉人一上马,匈奴就得夹着尾巴一路往北跑。可真翻到关市这一仗,你能感觉
前些天,闲下来把前129年的关市之战翻来覆去看了好多遍,总算把头绪理清了。说实话,这一仗跟我小时候听老人们讲的那些“汉武雄风”完全不一样——我们都熟得不能再熟的汉匈大战,后世传得神乎其神,仿佛汉人一上马,匈奴就得夹着尾巴一路往北跑。可真翻到关市这一仗,你能感觉到当时汉军其实是狼狈透了。李广带的人几乎全军玩儿完,公孙敖的队伍折了七成,公孙贺侥幸赶在收网之前撤了出去,只有卫青那一队捡了点小便宜,但只是杯水车薪,整体还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惨败。
很多人觉得,四路大军被匈奴各个击破,是没协同指挥,掉以轻心;可真要往深里问一句:“汉军为啥会这么容易就吃了大亏?”其实最根上的毛病是那些决策者心里头的自大——说得粗点,就是太把自己当回事了。细细琢磨下来,汉人的优势是新兴骑兵,人数上也有底气,觉得只要兵分几路,满世界找匈奴单于决战,这点“蛮夷”还不是如同割韭菜一般容易?结果呢,有人刚露头就被打散了,情报早就给泄得一干二净,事前一点实际调研没有,全凭心血来潮。“天真自信”这东西,直到真枪实弹对上那一刻,才开始变成性命攸关的教训。
其实盲目自信这事,在中国几千年历史里头,屡见不鲜。从帝王家书、士兵口述,到现在我们随手一查的史料,多少回都是自认为“我中原正统”,我一发兵就能把边地民族摁在地上摩擦。可历史就是绝不会照着你写好剧本去演。秦朝一统天下后谁都以为北击匈奴是头等大事,但头一回大规模外战,反倒是在南方百越。尉屠睢率着五十万大军兵分五路,看阵仗十分唬人,可最后呢?山地夜战一搞起来,秦军补给崩盘,几番转运,反倒被百越人把队伍打乱,连主帅都命丧前线,丢盔卸甲,算是栽了个大跟头。
我倒想起南宋刚和金国对峙那会儿,岳飞的岳家军号称“八千子弟”,人人是硬骨头,其实北伐头几战也吃了贴。比如应天府、淮西这些小地方的曲线战役,总是几次前冲被金军反包围,有功有伤。都是刚改良完军队、满腔热血上阵,结果真打起来,不熟水土,不通地理,打到半夜说不清方向。后来才摸清如何避开金军马队,采取拖慢战线、分批突袭等新手法,才渐渐能反守为攻。
类似的“初战不利”,唐朝开国时打东突厥也是一例。李世民当年头一回对外用兵,多路出击,指望拿下突厥主力。结果天不好,风雪冰寒,敌人趁着夜色反戈一击——唐军损兵折将,好几条线断了补给,全靠李世民和李靖一人镇一面,硬耗到天亮才扭转局势。其实唐人早期的“军事侦查”没有后来那么细致,好多骑兵小队出去连哪里有水源都不知道。之后才开始重视“地理摸查”,和突厥人的马术比拼,最后逐渐扳回一城。
说来讽刺,历朝历代,越是对边地自信满满,往往越容易在第一仗里吃上苦头。明成祖朱棣的靖难之役拔得头筹后,自以为有经天纬地本事,派大将郑和七下西洋,巡洋功夫没话说,可北方真正的大仗却千疮百孔。土木堡那一回合,以为几十万人马足够把瓦剌一锅端,结果呢,敌军突然折回,天灾兵败,皇帝本人也成了俘虏——全军上下的轻敌心态,倚仗冗杂号称“打到底”的军力,可最后挤兑出来的却是万劫不复的代价。
偶有初战获胜的例子,军中风气其实是另一种。比如李靖进击突厥那年,全军上下在出兵前拖了小半年时间,不停地派人侦查地形、甚至派老兵混进突厥营地里套消息。唐太宗自己都下令:“能不战就不战,务实为先。”等真正发兵时,唐军一律骑乘突厥马,模拟练习千里奔袭战术。窦宪击匈奴那阵,也是如此,小心谨慎,好几路斥候夜里绕山找熟地形,把敌人主力摸了个清楚,才敢动手。
你要问我们老百姓怎么看,每次朝廷这么兴师动众,大张旗鼓,街坊里头都唱高调:“咱们这回肯定赢!”可谁想,有几回打得是半夜鸡飞狗跳,山野里满是尸骨,官家连交代都说不清楚。边地百姓有时只能挑个夜路,逃命去蒙古草原,沦落山林,不敢说一句嘴。
有人说:“兵分多路就是战败的祸根!”其实细看兵法,各路出兵本无对错,是不是能配合、能应变才是当口。分进合击用得好,连岳飞、李靖这种名将都能打成胜仗,问题还是那颗脑袋——你要是真把敌情、地形、气候都吃透了,自然分多路也不是事。举个“闲话”,我家乡曾有个退伍老兵,说他们当年驻藏边防时,班长下令分两拨巡逻,结果因为气候变冷提前预警,反倒比合兵行动更安全。
最根上的矛盾,其实还是那种由“文明优势”带出来的迷之自信。中原王朝丰衣足食,一帮读书人家事事强调礼仪,这种“华夏优越”绑到决策上,就自然而然衍生出对边地“蛮夷”的看轻。农耕文明发展得早,走在世界前头,可也因此容易陷入“我们一定行”的自大——尤其是帝制专制,决策层一个声音说了算,全体跟着起舞,甚至一点反对都被归为“扰乱军心”,你说这怎能不出漏洞?
反过来,“边地民族”哪怕没那么富饶,可他们的生存方式在极端环境下格外吃得开。你让骑兵踏上大草原或进高山林,不懂当地水土天气,十万大军也可能走着走着就全军覆没。只有像卫青、霍去病、李靖这些宵衣旰食的人,才懂得低调“师夷长技”,主动把敌人的招式融入自己的战术体系,把骑兵练到飞速奔袭、根据地形借势奇袭,最后才有一战成名的可能。
我有时候也琢磨,现在大家都喜欢说“稳了”、或者动辄“几周解决”,仿佛天下大势一朝定。可看历史那么多初战败局,哪次不是盲目乐观惹的祸?长辈有言:“初战慎之,又慎之。”一仗成败,关乎后面十年百年命运。计较今朝,不如多思长远。你说,等我们再遭遇大事的时候,会不会还是老毛病重犯?这事,我还真说不准。
来源:鸡冠花旁观赏的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