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写信人姆瓦玛卡・沙里夫在信里说,自己是“半个中国人”,祖先曾是600年前郑和船队的水手,她想回“祖先的国家”看看。
2004年,一封字迹歪扭的信,被送到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
写信人姆瓦玛卡・沙里夫在信里说,自己是“半个中国人”,祖先曾是600年前郑和船队的水手,她想回“祖先的国家”看看。
这封信让大使馆工作人员十分意外,毕竟非洲与中国相隔万里,这样的说法听着有些不切实际。
消息传开后,不少人提出质疑:郑和是宦官,怎么会有后代?
而且非洲离中国这么远,他手下的水手,怎么可能在当地留下后裔?
这些质疑并非没有道理,但谁也没想到,沙里夫接下来拿出的东西,让事情开始出现转折。
沙里夫的母亲从家里一个旧布袋里,取出了几块带着裂纹的瓷片,和一个缺角的碗。
碗底清晰刻着“大明宣德”四个字,后来专家鉴定,这些瓷器确实是明代景德镇出产的。
更让人意外的是,沙里夫还带着大家去了岛边一处山壁下,那里有几十座圆锥形坟墓,全部面朝北方——那是中国的方向。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把时间拉回600年前,明朝永乐年间,郑和率领船队第四次下西洋。
当船队抵达东非麻林国(现肯尼亚马林迪市),准备离开时,几艘船遭遇风暴,在帕泰岛附近触礁沉没。
二十多名水手侥幸逃生,被困在了帕泰岛上,当时岛上的原住民过着原始生活,对这些外来者充满敌意。
直到当地出现蟒蛇伤人的问题,原住民束手无策,水手们用带来的工具设下陷阱,成功解决了蟒蛇困扰,两拨人才慢慢放下隔阂。
水手们随后教原住民耕田、织布、制作陶器,还把定居的地方取名“上家村”。
因为他们的船队从上海县出发,这个名字是他们对故乡的念想。
可他们没等来回家的机会,明宣德帝之后明朝国力衰退,1433年郑和病逝,下西洋的活动彻底停止,这些水手只能留在岛上,与当地女子结婚生子。
到了15世纪中期,葡萄牙殖民者入侵帕泰岛,加上岛上淡水匮乏,“上家村”被摧毁。
水手的后裔们,被迫迁往10公里外的西尤村,沙里夫的家族就是在那时,搬到了西尤村,并且一代代传承着“根在中国”的故事。
沙里夫从小就和村里其他孩子不一样,她皮肤偏浅,嘴唇不厚,头发带着自然波浪,不是当地黑人常见的紧贴头皮的卷发。
村里老人常说她是“中国女孩”,但这份不同,也让她小时候常被其他孩子欺负。
沙里夫的外婆,是家里最常讲祖先故事的人,每次都会叮嘱她,“不能忘了自己的根”。
那时家里条件很差,父母离婚后,母亲一个人要养六个孩子,连学费都快凑不齐。
但沙里夫没像其他当地女孩那样辍学,反而下定决心,要去中国寻找祖先的痕迹。
17岁时,沙里夫开始为去中国做准备。
她辍学去打工,幸运地被一家中国餐馆的老板收留。
工作之余,她就缠着老板教自己中文,把学到的汉字和发音记在小本子上,每天再忙都会拿出来复习。
她还省吃俭用攒路费,哪怕只能攒下一点点,也从没放弃。
有一次,村里来了一群黄皮肤的人,沙里夫以为是中国人,激动地把家里传了几代的“大明宣德”瓷碗拿出来展示。
可对方不小心打碎了碗,连句道歉都没有就离开了。
后来她才从村里人口中得知,那些人其实是日本人,这次误会让她更坚定要找到“真正的中国人”。
2004年9月,沙里夫鼓起勇气写下那封求助信。
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郭崇立看到信后,决定亲自去帕泰岛核实情况。
见到沙里夫时,郭崇立注意到,她的眉眼间确实有东亚人的轮廓,再看到那批明代瓷器,和朝中国方向的坟墓,他立即意识到,这个女孩的说法,可能是真的。
经过多方面调查,2005年,恰逢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中国特批沙里夫以“特别留学生”的身份,来中国学习,所有费用全免。
这一年夏天,沙里夫第一次坐上飞机,尽管一路上耳鸣、眩晕不断,但想到即将抵达“祖先的国家”,她始终保持着期待。
沙里夫先去了上海,因为她听说祖先可能来自上海附近的太仓。
在太仓举办的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庆典上,看着现场与郑和相关的展品,她忍不住红了眼眶,觉得像是和祖先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2005年7月3日,她还去北京,参加了《郑和下西洋》纪录片的首映,用生涩的中文,向现场观众问好。
之后沙里夫来到南京,一开始她连“谢谢”都不会说,听课就像听天书。
为了克服语言障碍,她每天泡在语言班学拼音、练口语,晚上睡前还会对着录音机,反复背课文,哪怕困得眼睛都快睁不开,也坚持把当天的内容学会。
老师一开始给她取了个中文名“夏瑞馥”,后来在一堂讲中国姓名文化的课上,老师提到“郑”姓,可能与她的祖先有关——毕竟她的祖先是郑和的水手。
沙里夫听完后,在日记本封面郑重写下“郑华”两个字,“郑”是为了纪念祖先,“华”则代表她与中华的联结。
在选择专业时,郑华毫不犹豫选了中医。
她说自己学中医,是想把这种治病的方法带回肯尼亚,帮助那些没钱看病的孩子。
刚开始学中医时,她连《黄帝内经》里的汉字都认不全,只能一个个查字典,还把内容翻译成斯瓦希里语方便记忆。
慢慢地,郑华不仅掌握了中医理论,还学会了针灸、推拿和煎药。
有一次室友冬天感冒头疼,她用针灸给室友治疗,没过多久室友的头疼就缓解了。
七年时间里,她不仅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还爱上了中国的火锅、辣条,会写毛笔字,端午节时还和同学一起包粽子,常把“我们中国”挂在嘴边。
2012年9月7日,郑华顺利毕业。
她不仅拿到了南京中医药大学的中医临床医学学士学位,和中西医结合儿科硕士学位,还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读完了妇产科博士。
室友劝她带着家人留在中国生活,毕竟中国的条件比肯尼亚好,但郑华拒绝了。
回到肯尼亚后,郑华住回了西尤村的老房子里。
那是一间泥砖墙、铁皮顶的屋子,里面只有一张旧木床、一盏煤油灯和几本翻得卷边的中医书。
她就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用从中国带回来的针灸包,开了一个简易的“诊室”。
没有电脑,没有复杂的医疗仪器,郑华全靠自己的笔记和经验给人看病。
一开始,当地人对中医并不信任,但有位老人腰腿疼了好几年,经郑华针灸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
还有个孩子咳嗽老不好,喝了她开的中药汤后很快就康复了。
渐渐地,大家都认可了她的医术,叫她“神医”、“中国来的天使”。
郑华主要看妇产科,因为肯尼亚这方面的医生很少,很多贫困妇女没钱去医院生孩子、看病。
她经常背着针灸包,走几个小时的土路去偏远的村庄,无偿给那里的村民治病。
有村民为了感谢她,会送她自家种的水果或蔬菜,她每次都会笑着收下,再叮嘱对方注意身体。
有人曾质疑郑华,说她是不是假装喜欢中国,只是为了学中医回来赚钱。
面对这样的质疑,郑华平静地说:“我身体里流着中国的血,我很感谢中国给我的帮助,但我的同胞更需要我。中国有很多优秀的医生,可肯尼亚没有那么多,我应该回来帮他们。”
这些年,郑华不仅给人看病,还会把简单的中医知识,教给当地的年轻人,让中医在肯尼亚慢慢传播开来。
从600年前郑和的水手教原住民技能,到如今郑华把中医带回肯尼亚,中肯之间的这份特殊羁绊,在时光里慢慢延续。#夏日旅行攻略#
来源:盛世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