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花大钱请明星代言,到底图个啥?他们自己真开这些车吗?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6 23:48 3

摘要:比如小鹏汽车,前前后后合作过不少艺人,线上线下的互动一波接一波;而华为鸿蒙智行更是直接请来了“神仙姐姐”刘亦菲,智界R7的发布会上,她亲自到场站台,话题度瞬间拉满。

最近注意到一个现象:不少车企,特别是新能源品牌,越来越喜欢请明星代言了。

比如小鹏汽车,前前后后合作过不少艺人,线上线下的互动一波接一波;而华为鸿蒙智行更是直接请来了“神仙姐姐”刘亦菲,智界R7的发布会上,她亲自到场站台,话题度瞬间拉满。

不过我也有点好奇:车企砸重金请明星,真的有用吗?

尤其很多家用车也就十几二十万的价格——对普通人来说可能是家庭中的“大件”,但对明星而言,可能只是日常代步车中的一辆,甚至算不上主力。他们真的会开吗?更重要的是,消费者真的会因为喜欢某个明星,就去买他代言的车吗?

我想,大多数人的答案应该是:不至于。

▌ 明星代言,到底能不能带动销量?

我们得承认,不同价位段的车型,请明星代言的效果真的天差地别。

豪华品牌请明星,往往效果不俗。

因为他们的目标用户群体中,不乏高收入、注重身份象征的人群,明星同款所带来的光环效应,很容易转化为购买冲动。

但普通家用车呢?比如一台十五万左右的电动轿车或者SUV,它的消费者更多是普通家庭。

大家攒钱买车不容易,肯定要反复对比配置、续航、安全性、售后,甚至还要去试驾好几回。你说光靠明星一张脸,就能让人掏二十万?这个逻辑确实不太成立。

所以我们也能看到,有些品牌虽然代言阵仗很大,但销量依然不温不火。比如智界R7,发布会声势浩大,刘亦菲也到位了,但市场反响并没有预期中那么热烈。

▌ 那车企为什么还要请明星?

明明知道转化率有限,车企为什么还乐此不疲地邀请明星?

一句话总结:他们想要的未必是直接卖车,而是——注意力。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谁能抢占用户的关注,谁就有了传播的基础。请明星,尤其是在社会好感度高的明星,能迅速带来话题度和曝光量,帮助品牌在短时间内建立认知。

也就是说,不见得消费者会因为刘亦菲就买智界R7,但大家至少通过她知道有这款车了。这叫“品牌唤醒”,是营销中的经典打法。

另一方面,明星人设和品牌调性如果契合,也能帮助车企输出想表达的形象。比如理想汽车强调“家庭感”,蔚来注重“用户社群”,小鹏突出“科技年轻”……选择与品牌价值观相符的艺人,其实是再做一次形象嫁接。

▌ 明星到底开不开他们代言的车?

这可能是很多人最感兴趣的“吃瓜”环节。

实话实说,不一定。

很多明星代言只是合同意义上的合作,他们平时出行可能有更豪华的私人座驾,乃至于自己压根就不开车,只坐车。但也确实有一些例外,比如有些明星会因为代言而去长时间体验产品,甚至成为真实用户。

但本质上,我们并不必过分纠结“明星到底开不开”。因为代言的本质是商业合作,不是真实体验分享。车企看中的是明星的曝光资源,而不是他们的用车反馈。

▌ 真正有效的汽车营销是什么?

回过头来看,什么样的营销才能真正打动消费者?

一个特别好的例子是问界M9。

它没有正式宣布代言人,但却有一批“野生推销员”——于和伟、应采儿、万茜、沙溢、胡军、杨威等不少明星和社会名流,都自发成为问界M9的车主,并且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用车体验。

这种“自来水”式安利,反而比纯商业代言更有说服力。因为这是真实消费、真实体验之后的情感认同,更容易引发普通人的共鸣和信任。

包括华为赋能问界所带来的技术公信力、线下门店的话术体系、真实用户的用车口碑……这些才是构成一辆车真正能打动人购买的核心要素。

所以,明星代言的意义到底在哪?

说到底,明星代言更像是一块“敲门砖”,而不是“成交锤”。

它可以帮助品牌快速打响知名度,树立初步形象,尤其在品牌刚推出或处于转型期时,效果会更明显。但如果产品本身不够硬,光靠明星是撑不起长期销量的,反而是浪费钱,倒不如把请明星的钱投入到产品的研发中去。

汽车毕竟是一个重视体验、决策周期长的大宗消费品。

消费者最终买的,不只是代言人的脸,更是产品本身的实力、品牌的服务和口碑。

所以你看,营销可以制造声量,但只有产品才能赢得人心。

来源:瞎聊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