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像村的英雄母亲与三兄弟的家国魂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6 23:46 1

摘要:抗战时期,孝义县兑九峪的石像村,有这样一位母亲,她以骨血般的坚韧,在黄土高坡上镌刻下一段家国传奇。她亲手将三个儿子送上抗日战场,用无声的坚韧与无私的抉择,诠释着最厚重的家国大义。

□ 李竹华

图为幸存者冯光在1949年太原战役结束时,与孝义支前干部的合影,前排左三为冯光。

抗战时期,孝义县兑九峪的石像村,有这样一位母亲,她以骨血般的坚韧,在黄土高坡上镌刻下一段家国传奇。她亲手将三个儿子送上抗日战场,用无声的坚韧与无私的抉择,诠释着最厚重的家国大义。

冯母的一生充满坎坷。丈夫早逝后,她独自拉扯着四个儿子、一个女儿,在贫瘠的黄土地上刨挖生路。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碾近家园,八路军115师补充团来到石像村播撒抗日救国的火种时,这位饱经风霜的母亲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将三个儿子送上了保家卫国的前线。

出发那晚,夜色如墨染透山坳。冯母站在村口,将一个个带着体温的窝头塞进儿子们手中。她的眼神亮如寒星,不见泪痕,只反复叮咛:“去吧,保家卫国最要紧,娘等着你们胜利归来。”老大光仁默默点头,眼眶里盛着对母亲的千般不舍;老四光智笑着晃她的胳膊:“娘,等打跑鬼子,咱就修建新窑洞!”老三冯光攥紧母亲粗糙的手,掌心的老茧硌着心,他暗下决心要奋勇杀敌,绝不辜负母亲的嘱托。

三兄弟在战场上淬炼成钢,各自经历着生死淬炼。冯光在敌占区数次穿越火线护送伤病员,一次在汉奸眼皮底下转移时,手心的冷汗浸透了良民证,他却始终沉着如石,稳稳完成了任务。老大光仁总冲锋在最前,在一次掩护群众转移的激战中,他用生命践行了对家国的忠诚。老四光智机灵如豹,拼刺刀时为护战友,毅然将枪托砸向敌人,壮烈牺牲。

1945年日本投降,冯光随部队回到孝义,却因身负任务不敢贸然归家。直到家乡解放,他才终于踏上归途。多年未见,母亲已是满头白发,背驼得像座弯弯的山。当母亲看清他的瞬间,先是愣在原地,随即扑上来紧紧抱住他,老泪汹涌而出。冯光哽咽着要诉说大哥与四弟的事,母亲却用枯瘦的手捂住他的嘴:“回来就好,娘知道,他们都是好样的。”原来,逃难的老乡早已带来消息,那些年,冯母总在灶台上摆着三个窝头,直到发霉了才舍得丢掉——那是她对儿子们沉甸甸的思念,是无声的守望。

1949年10月1日,冯光作为山西代表参加了开国大典,站在天安门广场的观礼台上,望着五星红旗冲破云霞。恍惚间,他仿佛又看见母亲站在村口,大哥扛着枪走在队伍前列,四弟笑着朝他挥手。冯家三兄弟是石像村的脊梁,用生命捍卫了民族尊严,而冯母,这位默默吞咽了所有伤痛的英雄母亲,她的事迹早已融进村庄的血脉。

抗战时期,石像村有108位村民主动投身八路军,23位烈士血洒疆场。孝义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傅立民亲自将绣着“抗日模范村”的锦旗赠予村庄。抗战胜利70周年时,孝义市以冯母为原型创作皮影剧《母亲之歌》,再现那段红色历史。如今的石像村“抗日模范村纪念馆”里褪色的锦旗仍闪着微光,23位烈士的名字在风雨中愈发清晰,108名战士的身影化作浮雕永驻牛头山“抗日模范村纪念馆”广场。而那位总在灶台前摆三个窝头的母亲,早已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成为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讲好石像村的每一个抗日故事,如同播撒红色种子。让这些故事在代代相传中愈发鲜活丰满,让更多人铭记孝义的革命斗争史,让红色圣火在这片土地上永远燃烧。

来源:吕梁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