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次展览共计展出展品253件(组),其中文物248件,仿制品5组。展览从简牍发现的历史、简牍中壮阔的丝路故事、汉代边塞人家的日常生活、汉简中蕴含的书法艺术几个方面,以简牍为媒介,解码古代甘肃地区独特的文化基因,全面、生动地展现简牍里的丝路文明与中华智慧。
辽博又上新了!
3月29日
由辽宁省博物馆和甘肃简牍博物馆
共同主办的
“简述中国——甘肃出土汉简精品展”
在辽博一层2号展厅开幕
本次展览共计展出展品253件(组),其中文物248件,仿制品5组。展览从简牍发现的历史、简牍中壮阔的丝路故事、汉代边塞人家的日常生活、汉简中蕴含的书法艺术几个方面,以简牍为媒介,解码古代甘肃地区独特的文化基因,全面、生动地展现简牍里的丝路文明与中华智慧。
“简述中国”系列展览首次巡展
简牍是纸张未发明之前,中国古人最主要的文字书写载体之一。
简牍由成规则片状的竹子、木材制作而成。从3000多年前的商代开始,中国人就将简牍和丝织品制成的“帛”作为主要书写载体,尤以简和牍的使用最为广泛。一般来说,以竹制的称为“简”,以木制的称为“牍”;或细条形的称简(简札),方形的称牍(方牍)。古人因地制宜,南方地区盛产竹,故简牍多为竹质,西北地区因为竹稀少,人们就多以松、胡杨和红柳等制作简牍。
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朱建军说:“简牍一般出土于长城烽火台遗址、墓葬和废弃水井。简牍所承载的文字图画,真实可靠地反映着古代社会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形式、社会现象及民众生活。简牍,作为中华文明的有力见证,记录着丰富的社会百态和历史传承。20世纪以来,全国各地先后出土简牍数量约30万枚,其中甘肃省就出土了近7万枚。甘肃简牍博物馆是目前中国汉简藏量最大的博物馆,‘简述中国’是我馆打造的精品项目,此次展览是‘简述中国’在国内巡展的首次亮相,对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每一篇简牍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本次展览分为“简牍时代”“简述丝路”“边塞生活”和“简牍墨韵”四个单元。
如果说正史中记载着国家大事,那么简牍则让历史血肉丰满,纤毫毕现。展厅内的每一篇简牍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一个曾经鲜活的生命……
“哀怜赐记,恩泽诚深厚,得闻南方邑中起居,心中欢喜。”大漠中的居延边塞,一名战士收到书信,得知家中起居平安,心甚欢喜。
“卒池候食三石二斗二升少。”日日戍防,一个名为“池候”的戍卒每月吃粮量被认真记录。
“甲渠候官行者走日时在检中。”边塞邮路上,一群汉代“快递员”辛劳奔走,保证信件准时送达。
“弟幼弱不胜,愿乞骸(注:简牍原文为胲)骨,归养父病。”一封乞归信,人们仿佛看到戍边兄长正焦急地恳请上级准许其归家照顾病父……
“甘肃简牍博物馆所藏简牍内容丰富、文化厚重,是记录西北边塞生活的‘百科全书’。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河西边塞,无论是屯戍劳作、守望烽火,还是往来书信、衣食住行……汉简中都有所体现。”朱建军介绍。
“简述中国”与IMAX巨幕共同给游客带来惊喜
开幕日当天,辽博还举办了“简牍传薪·百人共书文化盛典”大型社教活动,近百名青少年观众在老师的带领下,现场临摹简牍。
参加活动的小朋友李瑞杰说:“我们祖国的历史太悠久了,一篇简牍就代表了一段历史。”
采访中,记者遇到很多外地游客。一位来自北京的游客说:“我们是来沈阳看全国最大的IMAX巨幕电影的,看完电影,就顺路来了一次辽博,没想到居然看见这么大规模的简牍展,沈阳给了我们太多的惊喜。”
在采访中,记者遇到了正在给游客讲解的辽博副馆长董宝厚,他说:“这个展览非常值得一看。作为古代塞防体系,甘肃地区有大量往来人员。因此,甘肃汉简不仅有反映家国情怀的宏大叙事,也有属于普通戍卒百姓的人间烟火。通过这些文字,我们仍然能感受来自2000多年前的柔情和温暖。”
辽博馆长王筱雯说:“近年来,辽博致力于推动博物馆界的交流合作与区域联动,努力提升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打造更加立体的文明叙事体系。此次展览是辽博与甘简博的首次大规模合作,今后我们加强辽宁与甘肃两省文化交流,让辽宁广大观众深入了解灿烂璀璨的丝路文明。”
本次展览将于6月15日结束。
《沈阳日报》2025年3月31日8版
来源:沈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