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最该“收心”的是家长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6 23:44 1

摘要:有人兴奋地发喜报:“作业终于写完了,娃解放了,我也解放了。”另一些人则在群里哀嚎:“还有半本英语单词没抄,谁有速成妙招?”群消息一波接一波,简直比股票群还热闹。

开学的前夕,总有一股子莫名的紧张感弥漫在家长群里。

有人兴奋地发喜报:“作业终于写完了,娃解放了,我也解放了。”另一些人则在群里哀嚎:“还有半本英语单词没抄,谁有速成妙招?”群消息一波接一波,简直比股票群还热闹。

家长们的心率飙升,血压爆表,眼看就要冲破天际。

而另一边,孩子们完全是另一幅画风——依旧沉迷游戏世界,刷短视频、打王者,笑得像过年一样,仿佛即将到来的开学只是新闻联播里的国际消息,与己无关。

说句公道话,我特别能理解这种焦虑。

日历翻得比工资条还快,一转眼假期余额不足,家长心里敲起了警钟。你看着孩子无动于衷,心里像被猫爪挠,忍不住张嘴提醒:“还有作业没写呢。”可是话音一落,孩子的表情立马拉下来,翻个白眼,甩出一句:“别烦我!”

场景瞬间升级为家庭版辩论大赛,论点只有一个:到底谁更烦。

仔细想想,问题就卡在那张“管不住的嘴”。家长觉得自己说的是提醒,是爱护,可孩子耳朵里听的却是噪音污染。

所以开学前最该做的,往往就是两个字:闭嘴。

家长最容易的误判,就是把拖延翻译成“懒”。

书包没收拾,懒;作业没写,懒;手机还在玩,懒到骨子里。可是你细想,哪有孩子会真心觉得拖延比完成轻松?他们心里门儿清,知道该干啥。

问题是,他们动不了。

原因往往是怕。

怕写不完被老师点名,怕新课程难到听不懂,怕换了班没人理自己,怕开学第一天一个人傻站在操场上。人一怕,就想逃,能拖一会是一会。

孩子表面吊儿郎当,实际上心里小九九一大堆。

但家长一着急催促,就像是揭了伤口。原本是“孩子VS问题”,结果被硬生生扭成了“孩子VS家长”。

问题还在那,但战场已经变了,关系先塌了。

比如,我认识一个高一的男孩,开学前三天还抱着手机狂刷短视频,姿态潇洒得好像要参加电竞比赛。

他妈天天在耳边念经:“收点心,快点收心啊。”念到最后,孩子索性把自己关房间里,连饭都不想出来吃。

那段时间家里空气像凝固了一样,压得人透不过气。

后来妈妈突然换了个方式,晚上给他端杯牛奶,轻轻说:“是不是有点担心开学?要是想聊,妈妈在这儿。”短短一句话,孩子眼泪差点掉下来。

他终于说出心里话:

怕数理化太难,怕新同学排挤自己,所以才一直躲在手机里。

转折点在哪里?

不是妈妈讲了什么大道理,而是她终于闭嘴,不再强压,而是留了一个出口。孩子被理解了,才肯往前走。第二天他去剪了头发,还把书包自己整理好。

你看,他们不是不会做,而是需要一个被理解的理由。

除了嘴碎型家长,还有一种是“手太勤”型。

他们不光替孩子收拾,还要提前帮孩子铺路。有人会去找老师打招呼:“麻烦多照顾一下我家孩子。”有人干脆加入家委,生怕孩子在学校吃亏。

家长觉得这是用心良苦,孩子只觉得是晴天霹雳。

青春期的孩子最怕的,就是“特殊”。

你让老师多提问、多关注,孩子在班里立马变成显眼包,等于给他挂了个“被特别照顾”的标签。

表面上是资源倾斜,实际上是社交孤立。

比如一个女孩刚升初一,父亲就找了班主任的亲戚,请老师多给点机会。结果老师真的照顾,三天两头点她回答。

答不上来,台下立刻传来窃窃私语:“她爸妈走关系了吧。”

慢慢地,同学不愿意跟她分组,背后还酸溜溜议论:“她就是靠爸妈才得宠。”女孩回家崩溃大哭,直接和父亲吵翻:“你为什么要去找老师?你把我害惨了!”

从那以后,她甚至装病请假,只为了逃开那种被孤立的感觉。

说到底,孩子要的是平等,而不是被“特殊对待”。社交世界里,被孤立才是地狱。

摔跤没什么,被孤立才会让人失去动力。

闭嘴,不代表甩手。

家长很多时候误解了,以为不说就是不管,干脆放羊。其实闭嘴的精髓在于:孩子没开口,你不要上赶子;孩子要依靠,你能立刻在场。

有个爸爸特别聪明。

儿子初三那年,突然说了一句:“我不想上学。”放在平时,这爸爸估计要炸:“你怎么这么没志气!”

但那次,他拉着儿子去学校附近喝奶茶,语气平静:“我上初中的时候,也怕开学,怕老师太严,怕成绩掉队,每天都很压抑。你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担心?”

儿子当场眼眶红了,终于说出自己怕考不上重点高中。

爸爸没有讲鸡汤,也没有吓唬,而是认真听,最后只说:“这些事确实不容易,但你不是一个人。遇到难题,咱们一起想办法。”

从那以后,孩子没再喊“不想上学”,反而更主动复习。

因为他知道背后有人撑着。你看,真正的陪伴,就是关键时刻能听,能在。

每年开学,何尝不是一场小小的“亲子默契测试”?

家长越急,孩子越乱;家长越稳,孩子越安心。所谓闭嘴,其实是一种高级操作。难点不在于管孩子,而在于管住自己。

忍住不插嘴,不下场,不抢戏,把舞台留给孩子,才是智慧。

因为孩子不需要完美父母,只需要情绪稳定的父母。家长自己能稳,孩子才不会慌。你天天在客厅摇锣打鼓:“快点!写作业!收心!”那效果和催眠没什么区别,甚至比催眠还要反效果。

教育原本是一场合作舞,你若独自唱独角戏,孩子只能想着逃场。

如果非要问我,开学前最实用的锦囊是啥?

其实只有一句:把嘴闭上,耳朵竖起来,心态放平。孩子要说,你就听;孩子想躲,你别急着追。

因为,你不是他们的项目经理,更不是人生监工,你只是他们的后援团。

说到底,教育的耐心,是在关键时刻退半步。

那一步不是放弃,而是告诉孩子:前路再难,背后有人守着。开学焦虑不可避免,关系崩塌完全可以避免。

别急着给孩子一个完美的开学姿态,先给他们一个温和的家庭氛围。

有时候,最大的帮助,就是不帮。

来源:湖北台教育要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