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饼”正酣,剧集粉丝正在成为“掌印太监”?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6 23:18 1

摘要:丁禹兮、迪丽热巴、杨洋、孟子义、周也等演员的新项目还未官宣,就已经被自家粉丝集体抵制。他们声势浩大,甚至直接用后援会账号发布长文声明,逐条列出人设、剧情、班底、番位等问题,简直相当于替经纪公司做了一份专业的剧本评估。

文|李蛋

这几天,内娱的鬼热闹不在百花争艳的红毯,也不在出奇制胜的综艺,而在微博上各家粉丝开展的“永拒”活动里。

丁禹兮、迪丽热巴、杨洋、孟子义、周也等演员的新项目还未官宣,就已经被自家粉丝集体抵制。他们声势浩大,甚至直接用后援会账号发布长文声明,逐条列出人设、剧情、班底、番位等问题,简直相当于替经纪公司做了一份专业的剧本评估。

演员本人还未表态,粉丝已经集体亮剑,表现得比任何人都着急。说出来不太好听,但这一幕幕的确就像是影视圈里的“掌印太监”,事无巨细、未雨绸缪,无论大事小事都要替“皇帝”先操碎了心。

为什么这种本该属于制片方、经纪人、演员本人之间的选择,逐渐演变成了粉丝说了算?他们真能保驾护航,还是在把演员推向另一种困境呢?

“永拒”风潮肆虐

“永拒”,顾名思义,就是粉丝永远拒绝自家演员出演某部剧的口号。过去,这种声音零星出现,常常被视为一种情绪宣泄。而如今,这个口号已经成了粉丝文化下的常态,甚至演变成内娱的固定戏码。

尤其在本周,几场浩浩汤汤的“永拒”活动接连登场,把多位演员推上了风口浪尖。

先看周也。她的粉丝堪称这次“永拒”活动的排头兵,面对网传周也将主演《行止晚》的消息,后援会不仅第一时间发声明反对,还附上了详细的抵制理由。如,原著人设涉嫌辱女、戏眼全部在男主身上,女主极易沦为工具人。

更重要的是,周也如果接下《行止晚》,就是与王星越二搭了,但王星越粉丝和周也粉丝之间可谓是“仇人见面,分为眼红”,双方都不愿再继续合作。

目前,周也粉丝组织有序,不仅刷屏热搜,还配合发起控评,全面阻击《行止晚》项目的推进,几乎是以“半职业经纪团队”的姿态来对待一部尚未成型的剧。

类似的,还有丁禹兮。他的粉丝正在抵制《月都花落》,理由看似也很充分。因为这是一部筹划多年却迟迟未开的仙侠项目,恐难出优质作品,反而损害艺人口碑。所以粉丝从丁禹兮的商业价值考虑,也不建议团队选择此项目。某些激进的粉丝直言:“这是古偶市场的回锅肉,丁禹兮拍了就是自毁前程。”

迪丽热巴粉丝“永拒”《虽然不能同时拥有一切》的活动,同样如火如荼。该都市剧项目由新人导演操刀,被粉丝质疑是“无经验、无口碑、无资源”的 “三无班底”。迪丽热巴好不容易在时尚、综艺、影视多领域积攒的口碑,一旦踩到这种“毒饼”,先前努力就会前功尽弃。

杨洋粉丝针对《何不同舟渡》项目的抵制,也在于对班底的不信任。粉丝翻出了导演、编剧、制片的履历,逐条盘点他们过往失败作品。抵制方式除了微博控评外,还包括跑到相关主创的社交账号下留言“请远离杨洋”,甚至写邮件给制片方,呼吁重新考虑制作班底。

孟子义粉丝抵制的则是《一手摘星一手捶地》这部剧部的制作公司。在粉丝的认知里,孟子义这几年虽然资源不断,但该制作公司与孟子义捆绑过深,粉丝对外统一话术是:“孟子义需要的是口碑剧,而不是认死某一家公司。”

粉丝拒饼早已不再是少数派的声音,而是在演变成为一种公开、组织化的行动。读原著、扒班底、做风险分析、发倡议书、组织控评、联动多平台,一整套操作下来,俨然就是“经纪公司+公关部”的缩影。

于是,在观众眼里,粉丝成了内娱最焦虑、最敏锐、最有组织的群体。他们仿佛一个个“掌印太监”,皇帝尚未开口,他们已率先“参政”,把演员的职业选择当作自己的使命。

粉丝为何这么急?

要理解粉丝“永拒”的动机,得先理解他们的心理定位。如今的粉丝其实不满足于观众或追星的身份了,而是自觉把自己代入成演员的“经纪人”。

一方面,这与他们的入坑路径密切相关。许多演员的粉丝本身就是剧粉出身,也就是说,他们最初喜欢上某个演员,往往是因为一部爆剧。角色带来的好感、剧情提供的情绪价值,才是他们入坑的核心。当演员未来的选剧方向与他们的期待背离时,粉丝天然会觉得“这不是我认识的他”,进而采取行动阻止。

另一方面,粉丝对项目优劣的敏感度,几乎与专业从业者接近。比如,他们会主动读原著小说,提前判断剧情是否符合主流审美,也会研究剧本流出的片段,分析角色是否有成长性,甚至会研究制片、导演、编剧的履历,像做尽调一样罗列过往代表作和评分口碑。

表面上,这些是粉丝在操心过度,但实际上,很多粉丝已经被养成了一套市场逻辑,他们知道演员的上升窗口期有限,一个资源选择错误,可能就会导致演员口碑滑坡、热度下降、商业代言受损等连锁反应。

此外,番位之争往往是粉丝“永拒”的直接导火索。在内娱生态里,番位几乎等于话语权和资源认可。粉丝并不单纯担心剧本质量,而是更担心演员在项目中的位置是否能体现地位。如果像周也这样,在关键上升阶段被安排去给王星越做平番,粉丝自然觉得无法接受。

这时候,“永拒”不仅仅是艺术层面的判断,更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介入。因此,很多粉丝拒饼不是针对演员,而是对合作方的强烈警惕。

往更大了说,粉丝的焦虑其实折射出当下影视行业环境的残酷。爆款稀缺,赛道拥挤,演员窗口期短,对于很多正在“冲一线”的年轻演员来说,他们的粉丝格外清楚,如果接到一个烂剧,可能不仅丧失晋升机会,还会被贴上“烂剧专业户”的标签,甚至影响未来几年资源分配。与其等到作品播出被群嘲,不如提前把关,堵住风险。

粉丝的“急”,来自于不信任。不信任原著市场,不信任主创班底,不信任制作方的眼光,以及不完全信任自家经纪团队。

这种局面看似荒诞,实则合乎逻辑。在当下的市场里,粉丝不仅仅是观众,也是热度、舆论等资本评估指标的一部分。他们的集体情绪,确实能左右一个项目的舆论走向,变成演员与资本不得不面对的“变量”。

权利的博弈

有些时候,粉丝的拒饼确实能起到作用。比如,部分演员团队在看到粉丝集体反对后,会重新审视项目,然后果断放弃。这并非代表完全听命于粉丝,而是因为粉丝所提出的理由与团队内部评估不谋而合。在这种情况下,粉丝等于是起到了提醒和辅助决策的作用。

但更多时候,粉丝的行动徒劳无功。一个项目的推进,涉及版权、投资、档期、合同等多重因素,不是简单一句“永拒”就能扭转的。经纪团队往往要在有限选项中做取舍,粉丝认定的“烂剧”,可能在资本眼里是安全牌。

当粉丝的诉求与实际执行不一致时,矛盾就会集中爆发,有些粉丝还会把怒火转向演员本人,形成二次伤害。

对于制片方而言,一方面,他们不得不重视粉丝群体的声音,因为粉丝群体的舆论力量确实能影响市场预期。选角时,如果粉丝反对声浪过大,项目团队需要重新考量风险,以免在开机前就背上负面标签。另一方面,制片方也会担心被粉丝绑架。毕竟,项目的艺术表达、市场策略,不能改可以迎合粉丝。

但归根究底,粉丝与资本之间的不信任,其根源依旧在于大环境。如今影视市场冷清,项目数量锐减,演员能遇到的优质资源有限。对于那些正处于上升期的演员来说,粉丝的焦虑无可避免。他们的“永拒”,既是保护,也是防御。

不过有趣的是,辛云来粉丝在上述“永拒”活动热火朝天展开的时候,反倒积极表态:“辛云来永接这些被拒掉的饼。”原因想来也很简单。只有那些处于资源相对富足、流量稳定的演员,粉丝才有底气说“不”。

辛云来的资源不如一线演员,粉丝与资本博弈的底气不足,所以他们反而希望辛云来能多接项目,哪怕质量一般,也能提高曝光度。顶流粉丝可以通过舆论博弈影响选角,中腰部演员粉丝则更多是接受现实,连“永拒”的那些资源都成了“奢侈品”。

随着粉丝的话语权受到重视,粉丝自身也在寻求权力的提升。他们并非在职官,却是"皇帝″的忠实助手,而明星也频繁利用粉丝力量与平台和制片人进行博弈,这一情境恰似皇帝身边的掌印太监。

所以,当我们说“粉丝成了影视圈的掌印太监”,其实并不是纯粹的讽刺,而是一种现实写照。粉丝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承担了监督演员、提醒团队、与资本博弈的角色,但他们的权力又始终有限,随时可能被资本压制。

而掌印权力究竟会对影视市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更是一场长久的博弈。

来源:小圆影视小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