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 9 月 3 日,中国以一场盛大阅兵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天安门广场之上,铁甲生辉,战鹰整齐列阵,国家的繁荣昌盛以最为庄严的姿态尽情展现于世人眼前。
2025 年 9 月 3 日,中国以一场盛大阅兵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天安门广场之上,铁甲生辉,战鹰整齐列阵,国家的繁荣昌盛以最为庄严的姿态尽情展现于世人眼前。
而在青岛紫砂专业委员会(玉堂紫砂艺术馆)内,协会也正组织着成员一同收看阅兵仪式。馆内茶香氤氲,历经岁月沉淀的紫砂壶与学者藏家们齐聚于此,共同串联起文化传承与时代腾飞的脉络,见证着协会成员们的家国情怀,以及紫砂艺术与国家发展间的紧密关联。
烽火守艺:忆抗战淬炼下紫砂艺术的坚守
抗战爆发前,紫砂壶艺术正处于近代发展的关键期。清末民初崭露头角的紫砂艺人融合时代审美,让紫砂壶从 “文人玩物” 逐渐走向更广泛的市场;上海、南京等城市的商贾与文人,更是为紫砂艺术注入了 “雅俗共赏” 的活力,彼时的宜兴蜀山、丁蜀镇,大小窑口星罗棋布,师徒相授的技艺传承从未间断,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抗战爆发后,宜兴紫砂厂房炸毁,龙窑相继被破坏,交通阻绝,技工失业流散,生产中断,是整个紫砂陶业急剧衰退的时期,每年曾以百万件紫砂供给全国和远销世界各地的蜀山窑场,那时全年所烧紫砂茶壶不满千把。
艺人连基本的温饱都难以维系,更遑论潜心创作。顾景舟曾在回忆录中提及,抗战中期他被迫停窑,靠修补旧壶、售卖简单茶具糊口,许多精心构思的壶型,因缺乏原料和烧制条件,只能停留在图纸上。
其次,混乱的社会环境让紫砂壶艺术陷入 “审美与功能的双重妥协”。战争年代,“实用” 成为器物的第一需求,文人追求的 “意境之美”“精工细作” 逐渐让位于 “简洁耐用”。这一时期的紫砂壶,多为造型简单的“筒壶”、“扁圆壶”,装饰上不再有复杂的刻绘、堆雕,仅保留简单的款识或花卉纹样;胎土配比也因原料短缺变得粗糙,烧制温度不稳定导致成品率大幅下降。
至1949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紫砂行业百废待兴,那时也是宜兴紫砂萧条的几年。解放前飘零制壶的经验给了紫砂艺人很多艺途中的精神财富。随后,人民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紫砂生产得到恢复。当宜兴的窑火重新燃起,人们发现,紫砂艺术没有因战乱而凋零,反而在淬炼中迎来了新的生机。
回望那段历史,中国的紫砂艺术在 “破坏” 与 “重塑” 之间交织。紫砂艺术在烽火中的坚守与嬗变,也成为中华文化 “历经磨难而不衰” 的生动见证。
所以,紫砂产业能有今天的发展实属不易,我们要感谢宜兴紫砂工艺师们世世代代的坚守,是他们的坚持,让我们现在仍得以感受紫砂文化,而不是只能在记忆里回忆紫砂的美。
一壶藏心:顾景舟壶印里的紫砂初心
谈及玉堂紫砂艺术馆内顾景舟大师的三线直筒壶,吴玉堂会长娓娓道来。过去的老艺人,以顾景舟大师为代表,在艺术追求中秉持着纯粹的精神。他们在继承明清先辈技艺的基础上,初心不改,不断在文化沉淀中摸索。壶底的一款艺名方章 “得一日闲为我福”,深刻地表达了顾老在艺术追求与文化传承中的忘我精神,也让我们看到了先辈们对紫砂艺术的执着与热爱。话题落到手艺人的灵感和心境,吴会长说:“艺人做壶时,偶尔来的灵感,那把壶就藏着他当时的心情”。
顾景舟. 三线直筒壶 . 玉堂紫砂艺术馆 藏
壶身形制简洁,直筒形腹,曲柄圈足,短曲流于圆中见方。嵌盖式,盖面穹起,桥形钮。器身饱满,壶面不饰雕琢,仅以上、中、下三条圆线为装饰,合理的空间分割使整器看起来更加大方敦厚,向观者传达出豁达明朗的心态。
壶底印章 “得一日闲为我福”,盖内钤印“景州”篆书。
1948年,顾景洲在沪上仿制时大彬、陈鸣远壶而获得成功,获得各界好评,赢得同业公会的美誉。顾老为荣誉而骄傲,工余之暇仍制壶不辍,生活安稳而满足,此时他开始将制壶、生活与艺术相结合,不再把制壶当成纯粹的生计,而是视为一种艺术享受,因忙于创作,深感闲暇时光珍贵,便亲自镌刻了 “得一日闲为我福” 这一艺名章款,既是其内心的真情流露,也充分体现出他对紫砂事业的忘我精神。
复刻难及的 “先人心法”
茶桌上,吴玉堂会长举起一把现代高复刻的壶,与老壶仔细对比后,不禁摇头说道:“形似易,神似难。先辈做壶,是把日子掰碎了融进泥里 — 老壶上清晰贯底的纹路,暗合着老一代艺人 “把细节做到极致” 的执着与纯粹。这份对细节的较真,是融入血脉里的坚持。
一直以来,青岛紫砂专业委员会以馆藏老壶为鉴,在研究 “先人心法”的同时,通过 “壶周三鉴” 等活动,组织学者藏家共同探讨紫砂工艺的精髓,了解中国非遗的魅力,力求让更多人看到紫砂壶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技艺传承,守护着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紫砂兴衰映见国运昌隆
谈及紫砂发展史,其脉络始终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吴玉堂会长表示:“清代紫砂盛于康乾,如今我们正站在新的历史高峰。” 这份 “盛” 与 “兴”,从来不是孤立的手艺传承,而是国运昌隆在指尖艺术上的生动投射。
清代康乾年间,国势鼎盛,为紫砂艺术注入了蓬勃生命力。彼时,帝王审美引领风尚,康熙朝的 “陈鸣远壶” 以仿生之巧突破传统,雍正朝的 “紫砂珐琅彩壶” 融合宫廷工艺,乾隆朝更是将紫砂推向极致 —— 不仅有杨彭年、陈曼生合作的 “曼生壶” 开创 “文人壶” 新境,更有大量紫砂精品作为国礼远销海外,成为东方美学的代表。这一时期的紫砂,早已超越 “民间手作” 的范畴,跻身艺术殿堂,恰是 “盛世兴艺” 的最佳注脚。
时光流转至当代,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文化自信的彰显,紫砂艺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时代的红利为紫砂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不再是过去 “匠人孤品” 的小众存在,而是形成了涵盖原料开采、设计创作、烧制打磨、文化传播的 “产业集群”;从博物馆里静静陈列的明清老壶到当代以顾景舟为代表的紫砂七老的经典创作,再到年轻一代匠人创新的 “新中式紫砂”,砂壶的迭代里,藏着的不仅是泥料与匠心,更是 “国兴艺旺” 的深层密码。
如今,紫砂不仅是实用的茶具,更是承载东方文化的艺术载体,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从 “小众” 到 “大众” 的跨越,正是国家繁荣为传统手艺提供肥沃土壤的见证 ,当国运昌隆,文化便有了扎根生长的力量,那些沉淀千年的匠心技艺,也终将在盛世里迸发新生。
一把砂壶的 “时代灵感”
当日,在玉堂紫砂艺术馆内,砂壶旁的交流与探讨早已不是简单的 “玩物赏器”。从砂壶纹路里的光阴,到艺术传承中的突破;从先辈手艺的 “孤勇”,到当代产业的 “集群”;从紫砂壶中国式的文化输出,到全球化时代的自信对话 —紫砂,成了解码 “中国叙事” 的微型密码本。
艺术馆里砂壶盈盈,我们看见的,是 “传承里突破、坚守中创新” 的中国精神。它让历史不被尘封,让传统成为潮流。正如当下的盛世中华,中国式的紫砂艺术也必将在国家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的过程中,带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在世界舞台上闪亮登场。而青岛紫砂专业委员会也将在青岛市文联及总会的领导下,继续肩负起文化守护的重任,让紫砂壶这一璀璨的艺术明珠,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何良庆)
来源:中国管科院德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