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几日前,偶然于昭通得到一本《张希鲁游蜀杂记》,初略翻了一下,大都是关于我熟悉的故乡于1934年的景象,文字简练而优美,书法优雅刚劲,值得我细细品味。
船长
距我第一次踏上昭通的土地尚不足一年,耳濡目染中,昭通历史上的文化积淀之深厚已经让我感叹不已。
几日前,偶然于昭通得到一本《张希鲁游蜀杂记》,初略翻了一下,大都是关于我熟悉的故乡于1934年的景象,文字简练而优美,书法优雅刚劲,值得我细细品味。
于是在这样一个周末的早上,再次翻看书卷,感受昭通、昆明、成都三地的无法切割的来自上个世纪的联系。
开篇曰:民国廿三年春初,余以旅行大关之便,同学生三人游历至成都。沿途各地参观,多昔日已闻,今日始见,于学识不无小补。
因草日记一册,以留鸿爪。
唯篇幅过长,写录非易,一时不能发表。
乃摘出数节,字之曰“杂记”,以念同好。急救之章,误谬不免,尚望博雅指正是幸!
蜀中习惯,多用废历。叙述风物,时间空间,咸有关系,今姑从之。
八十五年前先生留下的“鸿爪”,对于我这样一个喜欢考究历史的后生,读起来就如渴鹿饮泉。
说实话,那个年代的故乡,在我的记忆中都是些支离破碎的老照片,或者偶尔某个作家在书里几笔带过,很少像希鲁先生这样齐全的记载。
杂记共分二十六个章节,从大关开始,经宜宾、嘉定到成都一直写到灌县和新都。
这些地方几乎我都去过,但这些八十多年前的描述,和我在这些地方的亲历,竟在脑海中呈现出画面感,仿佛走入了一幅幅穿越时空的立体画卷。
故事还是从昭通说起,甲戌年正月九日,希鲁先生从昭通出发,经小岩洞、五寨,于十七日到达大关。从先生后文中读到“从昭通到宜宾雇马,站短路不平。”。
得知那时的交通状况,还是以骑马步行为主,蜀道之难,无论从哪个方向入蜀,都不容易。
先生对大关的描写甚是精彩:“此地无平原,无旷土;峰峰入云,溪溪成瀑。令人应接不暇,虽山阴道上,亦不是过。对此江山,恨吾笔枯!”
对此我有同感,每次经过大关地界往四川方向奔走,奇峰兀现,飞云挂瀑,总是让人流连不已。
在大关的第二天,先生“随大关诸友登山入林,游翠华寺;寺产茶,驰名远近。入寺小坐,特进一杯。”
我第一次到大关,亦有类似经历,不过去的不是翠华寺,而是翠华贡茶厂。
同样如先生一样在翠屏山上“回首望笔架耸前,金龟伏下。两山之间,水环烟锁,林木萧森,难得穷奇究竟。”笔墨虽简,已经勾勒出大关之神韵!
第二站,二十二日到达我多次去过的豆沙关。“下马拾级,约百余磴,上为一要塞,险绝,问之即豆沙关。”
八十多年后,这些石级尚在,只不过,我是从上向下走,八十多年的风雨,对于豆沙关来说也就如一瞬。
袁滋题刻、僰人悬棺,文中都有提及,只是另外提到的城隍庙中明万历钟一口,如今不知所踪。
二月一日到了宜宾。先生参观宜宾县立民众教育馆,见铜鼓、铜镜、古书等文物若干。“登真武山,看岷江与长江会口,恨江阔日落,不得快睹。此间商务繁盛,马路宏整,两旁植树,游人络绎,黄包车电灯满街都是。随侣散步,恍若又居昆明也。”
这是希鲁先生第一次从旅途中把我带回昆明。
宜宾是一个与我渊源很深的城市,民国期间外公外婆在那里工作,母亲出生于宜宾,而我自己也在十六年前在那里短暂工作过几个月,对宜宾的山水秀丽和当地人的热情有很深的记忆,我喜欢宜宾早市的红桥猪儿粑,和长江桥头夜市的蹄花汤面,我还记得和现在已经失去联系的朋友用二两一杯的酒杯豪饮,然后对着岷江放歌。
那次工作结束离开后,我每次都是匆匆路过,看到宜宾的城市规模已然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那些美好的记忆却未曾消失。
后面张先生提及的黄山谷原寓所吊黄楼以及乡贤仿效兰亭的流杯池,以及丞相祠、山谷祠,若非今日读到希鲁先生文章,我竟未尝耳闻,感叹孤陋寡闻,有辱先贤也。他日当重访宜宾,寻找先贤遗迹。
后面的犍为牛华峪之盐井,我没有去过。
二月八日,来到嘉定即今之乐山。乐山也是一个我喜欢的城市,不单因为大佛,还因为这里的历史幽远和风景的险峻。
外地的朋友来成都探访,我推荐最多、陪同最多的也是乐山峨眉一线。我收集的清代外国人游记中,记录得最多的,除了成都重庆以外,大概就要数乐山了。乐山的迷人还在于历史上众多名士的余晖,相传苏东坡经常在大佛顶上的乌尤寺读书,岑参、司空曙等人也有足迹在此,我的高中语文老师蟾山樵夫也对乐山十分钟爱,曾经咏过“岑参歌已远,世事一棋盘。”这样的佳句。
热爱历史和文物的希鲁先生对嘉州的兴趣也在于此。从苏子读书台,岑刺史“嘉州集”,戴季陶书画,如数家珍。入乌尤寺“观泥塑五百罗汉。传神写照,虽不及昆明筇竹寺之妙,要亦巨制。”
再次把我带回昆明。希鲁先生在乐山访图书馆不获,心中稍有不快,“因念乐山,昔为文人流连之所,今乃一繁荣市场耳。风气已变,令人兴叹。”今日我们对于保护传统文化的认识,也需要提高,切不可因噎废食,也不可因商业而伤文化氛围也。
跳过夹江,十一日早,到达三苏故里眉山。“送三苏故里,游蜀者,可不式其闾耶?”
我也在十多年前到访过三苏祠,感叹其文气森森,“以一门而三文家,班氏后未多遘也”希鲁感叹东坡之不遇“使人推爱贤之心,爱其平生,则国家何患不治耶?”记录城外有“蟆颐观”,称有老翁泉,即“老泉”之号由来。城内有“还景楼”,东坡有记。这两个地方,我之前不知,今后当访。过彭山时,先生感叹此地有忠孝桥,道旁有题汉张纲晋李密故里两碑,“区区小邑,富有名迹,风景不殊,过此徒兴吊古之悲。”
先生从昭通到宜宾为骑马,“自宜宾到成都坐兜子,站长路平。”,我没见过兜子,大概是独轮车吧。
二月十三日到成都,正值青羊宫花会。看花会路上“一路车马拥挤,游人如织。寺之内外,结篱为屋,借廊作肆,遍陈各种工艺商品。书画古董,奇花异卉,儿童玩具,凡各地之物,川省出产,无不应有尽有,咸来赴会,上下其价,以望人购。”“如此盛况,必延两月,年年皆然。”如今在成都每年武侯祠的庙会上,这样的盛况依然。十五日游少陵草堂,感叹“殿庑已多颓圮”,“后院中祀杜工,右山谷,左放翁。”“此间各室虽坏,尚有瓦覆,独祀少陵一间,全成露天,惟见两壁三泥像而已。”“可笑子美生前茅屋为秋风所破,谁谓今日,瓦屋也遭兵燹之余。”“自少数学人景仰外,一般俗士,求神求利,熙熙攘攘,咸往来于花会场。谁复知子美为何?庐破冻死,其谁怜之?”
先生忧国忧民之思流露笔端。杜甫草堂也是我最喜欢的地方之一,幽静平和,水竹清风,我曾多次陪外地好友参访。而今日之草堂早已修葺完整,也是游人如织,不再会有希鲁先生之叹息耳。
第十二节是“两西人之成绩”。参观华西大学美国人葛维汉氏的历史博物馆。今年三月,母亲在华西院住院期间,我高中同学“飘”曾带我参观过一个史料丰富的华西医院博物馆,想必与希鲁先生当年所见有一些联系。
但是希鲁先生描绘的那些“数代金石陶器”,已不知到哪里去了。第二个西人成绩为加拿大人丁氏之牧场,也是十分有趣,我之前所未闻。“其牛为荷兰种,体肥而硕,乳汁每牛日出四五十磅,为常牛所不及。圈栏极整洁。”“羊则牵自天津,较川产为佳。”“鸡则运自美国,筑室数间,制埘于内。每鸡一格,格置盖。”
原来成都早就有现代畜牧业的基础,可惜后来荒废不闻。希鲁说:“余观后,深念西人毅力何强!虽侨居异国,亦能各发展其所长。吾侪青年,生于富裕之乡,甘为游惰之民,对之能无汗颜!”此言至今日仍激励人心,当年希鲁为34岁,就有此感概,今日我辈如不努力,又何以对张公也?
成都古迹之多,不亚于任何一个中国古城,而且这些古迹在历史人物的咏叹中交互应证,令人兴叹。如司马相如与今日之驷马桥,杜甫之“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望江楼之薛涛井,杨升庵与桂湖和宝光寺,不能尽数,就连闻名昆明的金马碧鸡坊,也兴建在成都的金马碧鸡坊之后,可惜成都的金碧二坊早已不存,只有金碧路还在。
希鲁“方至成都时,遥望古柏参天,心中即以为丞相祠,问之果然。欲入谒,见军人虎虎对立,怯不敢进”
1934年时四川省主席是刘文辉,成都的治安尚好。
后来“与青年诸友同来,先用名片说明,幸许可。”方得入。
先生感叹:“余谓孔明品学,故高千古;而子美表彰之功,亦复不浅。非是陈志尚有微词,自杜诗传后,诸葛大名斯垂宇宙也。”
这段话我觉得有过之,诸葛英名,有没有杜诗,恐怕也不会淹没。我游历过的很多地方,除了文庙,武侯祠是最多的,泸州、宜宾、保山甚至金华等地都有,滇人甚至将武侯认为茶叶传入云南的始祖,至今在普洱思茅大街上赫然矗立着武侯羽扇纶巾的高大塑像。
昭通各地,至今还流传着诸葛营的传说,五渡泸水,七擒孟获,诸葛大战僰人的故事,并非虚传。诸葛之功,远非三分天下安蜀地那么简单,对于中原文化传播到云南,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十八日,先生雨中游望江楼,“见楼拥于翠林之上,左阁右轩,修竹万个,幽敞宜人。”“登凡四层,凭栏远眺,春景堪挹。下有著名之薛涛井,井极清冽。题咏石刻,四壁皆是。还坐阁上,酌香茗,对美肴,流连韶光,不觉腹果。”
大学刚毕业到成都,多次游望江公园,徘徊于薛涛井畔。薛涛诗、薛涛笺都是船长心中爱物。
薛涛与卓文君、花蕊夫人、黄娥并陈成都四大才女,薛涛尤其高出一层,一生命运多舛,与韦皋、元稹的感情纠葛也是有始无终,最终出家为道姑,从浣花溪移居到碧鸡坊,孤独地度过最后的时光,死后墓葬于今日望江公园内。
此后的游记中,还有少城公园,希鲁先生在其内陈列室发现与昭通梁堆出土的汉代花砖类似的汉砖,欣喜发出“有此铁证,梁堆为汉代遗迹无疑。”之感叹。以及我现在成都寓所附近的昭觉寺,先生惊奇于两口千人大铜锅;在成都图书馆,阅读蜀中各县志,感叹“此间学人独多,为昆明所不及。昔见云南图书馆欲知事者看报纸,消遣者借小说,应试者备夹带,每日阅书之人,几不出此三种。
成都此类固有,而来馆研求经史,借资考证者尤众。
凡坐读巨著者日皆一二十人,或携纸笔移录,或向隅吟哦,少者如是,老者亦如是,一种好学之风,人咸以入图书馆为常课。川省人文,自昔高过吾滇,由兹可觇其因。”
为希鲁先生没有料到的是,四年之后,烽烟燃起,清华、北大、南开三校携手入滇,成立西南联大,昆明城大师云集,独领风骚,书声朗朗,著作频频,开创了至今余音未绝上个世纪的又一段文化教育的传奇;明天,我还将去参加由清华大学云南校友会主办的,邀请84岁高龄的著有《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的美籍作家易社强(John Israel)在云南师范大学做一次交流见面。
其他希鲁游过的地方,有张飞衣冠冢,如今在华西医院内,刚好三月母亲住院时我在院里散步见到,后来已考证过,不是张飞时代的文物,现立碑刻为“成汉墓”,即晚些时期蜀成汉王朝时古墓,这恐怕是希鲁先生所未知的后话。
还去了西蜀我最推崇的历几千年而不衰的都江堰和灌县,去了我曾多次登临的青城山,以及杨状元故里新都的桂湖和宝光寺,在新都宝光寺内还拜谒了状元墓。
成都故事之多,非希鲁先生一游可尽;我也从希鲁先生文中,学习了很多我未尝知晓的成都历史。
我若不来云南工作,恐不知何时才去昭通,我不去昭通,安知希鲁,不读希鲁,又焉能更加详解我的故乡。
这就是希鲁先生在开头说的:时间空间,咸有关系!之深意也,亦读书之精义也!
穷教书匠张希鲁竟然为昭通为祖国捐赠了数以千计珍贵文物,何以为斯?|邹长铭
在昭通挑水巷捡漏国宝的老人,临终将上千件稀世文物捐献给国家
于老人将自家地里挖出汉洗卖给张希鲁,买一送一,送震动海外朱提银铤
【先贤遗韵】张希鲁诗选
(上)写在外祖父张希鲁诞辰120周年、逝世40余年之际
杨瑞宇:写在外祖父张希鲁诞辰120周年、逝世40余年之际(下)
昭通市博物馆一楼展厅里的文物,多半与张希鲁一个人有关。|曹阜金
作者简介:船长,四川泸州人,199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现就职于云南省某大型国有企业,2018年9月初次来到昭通,从事易地扶贫安置工程建设工作。船长热爱云南,热爱昭通,关心历史文学,热心公益事业,著有《满城尽带苹果香》《新年的朋友黑颈鹤》等。
来源:夏吟云南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