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1977年山西大寨的小朋友们
上世纪70年代的大寨,是中国农村发展史上一个极具标志性的符号。这个位于山西省昔阳县的小山村,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而闻名全国,成为当时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1970年,国务院召开北方地区农业会议,号召"农业学大寨",从此大寨成为全国农村学习的榜样。 大寨经
上世纪70年代的大寨,是中国农村发展史上一个极具标志性的符号。这个位于山西省昔阳县的小山村,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而闻名全国,成为当时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1970年,国务院召开北方地区农业会议,号召"农业学大寨",从此大寨成为全国农村学习的榜样。 大寨经
毛主席时代,毛主席的一些经典语录经常在大街两旁的墙上和公共场所的栏目上写成宣传标语,或在广播报道开播播出,或在电影放咉时播放,或标示在报刊扉页上,听到或看到时,令人精神振奋,充满激情。直到今天,仍然耳熟能详,历历在目。这些语录,都很经典,言简意赅,琅琅上口,令
这话不靠谱,包产到户以后,直到九十年代初,每年的冬季农民仍然出义务工挖河清淤,我的一位同学1987年分配到乡镇上班,每年冬季都要带“河工”,后来采取出钱雇机械的方式挖河清淤,直到二十一世起取消农业税。
在当下,用“铁姑娘”来评价他人并非是带有赞扬意味的词语。然而在1963年大寨遭遇水灾的救援行动里,“铁姑娘”这一称号对于郭凤莲而言,却是至高无上的荣誉——体重不过八十来斤的她,在救援队伍中一趟又一趟地搬运着一筐筐土和一筐筐石头,历经了数不清的磨难才赢得了这个称
1971年,初中毕业时恰好碰上高中恢复招生,不过当时的政策是由贫下中农推荐才能上高中。我们公社首次创办高中,是在原来的初中学校开设了两个高中班,每个班有50人,学生从我们公社以及相邻的一个公社招收。
在风起云涌的七十年代,生产队夜晚的生活仿佛一幅真实又温暖的画卷,印刻在无数人心头。每逢夜幕降临,乡村田野悄然染上一抹金黄色,人们吃完饭,在夜色中自发汇聚到生产队屋里,坐在自带的小凳上,一盏昏黄的油灯下照亮了大集体的欢声笑语。那个年代,没有智能手机和网络,每天的
我连忙回应:根叔好!中午回来的。别提了,小时候放牛放风筝在田埂上赤脚奔跑如飞从来没事,今天我给整稻田的父亲送水,在田埂上才走几步却把脚崴了。您看!脚面也肿了。
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那是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一穷二白靠人力干出来的时代。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677元,较1978年增长了约26倍。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故事如深埋的珍宝,历经岁月沉淀愈发闪耀。当我们回溯 20 世纪 60 - 80 年代,“农业学大寨” 的热潮席卷全国,那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挑战的时代。在这场运动中,发生在茶花庆村的一系列事件,不仅是时代的缩影,更与民办教师的故事有着千丝万
为什么?难道就因为我对父亲过于熟悉吗?或许,但也不尽然。难道他这个农民的身份有点特别,又或许他并无什么轰轰烈烈的伟大壮举,围绕着他的不过尽是些琐琐屑屑吗?这倒是,我终于理出点眉目。那就让我从父亲的琐琐屑屑中拣出几件最能体现他不失本真又特立独行的思想个性的事情来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正经历着社会变革与精神重构的特殊时期。在那个信息传播渠道相对单一的年代,宣传画以其直观的视觉语言和强烈的情感号召力,成为承载时代精神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