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下,用“铁姑娘”来评价他人并非是带有赞扬意味的词语。然而在1963年大寨遭遇水灾的救援行动里,“铁姑娘”这一称号对于郭凤莲而言,却是至高无上的荣誉——体重不过八十来斤的她,在救援队伍中一趟又一趟地搬运着一筐筐土和一筐筐石头,历经了数不清的磨难才赢得了这个称
在当下,用“铁姑娘”来评价他人并非是带有赞扬意味的词语。然而在1963年大寨遭遇水灾的救援行动里,“铁姑娘”这一称号对于郭凤莲而言,却是至高无上的荣誉——体重不过八十来斤的她,在救援队伍中一趟又一趟地搬运着一筐筐土和一筐筐石头,历经了数不清的磨难才赢得了这个称号。
在20世纪60年代,只要一提到铁姑娘,人们首先想到的必定是郭凤莲。不少人都表示,郭凤莲吃的那些“苦头”很值得。
自1964年起,“农业学大寨”运动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郭凤莲仿佛被光环所笼罩,仅由她带领接待前来山西昔阳县大寨参观的外国元首就多达18位。此外,她还分别三次见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
这样的经历是旁人羡慕不来的,不过其中的艰难困苦,只有铁姑娘郭凤莲自己心里清楚。
自着手重建家园直至推动大寨走向振兴,郭凤莲持之以恒地坚持了数十年。或许是经历过太多困苦岁月,在她的认知里,只要所获回报与付出的努力相当,那便算得上是“顺遂无阻”,直至1980年收到一纸调令,她被调离了大寨村……
1991年11月15日,山西昔阳县大寨村一改往昔的冷清,男女老少吃完早饭,都陆续汇聚到村口的柳树下。一晃十年过去了,与其说他们是在等待一个人,倒不如说是在迎接一个人归来。
要是用成语来描述郭凤莲与大寨村之间的关系,“唇齿相依”再恰当不过了。郭凤莲虽并非大寨本地人,然而她和大寨紧密相连,大寨的土地和村民更是离不了她。
郭凤莲心甘情愿把一生都奉献给大寨。就在五天前,昔阳县委书记傅一元向她传达了县委任命她为常委兼大寨村党支部书记的决定,郭凤莲毫不犹豫地回应:服从组织安排!就好像担心这任命会被撤销似的。
毋庸置疑,所有的安排都是经过审慎考量的,组织里没人期望曾经的农村先进典范永远尘封于历史典籍之中。然而一路走来,历经数位党支部书记,当下大寨村复兴的重任,除了铁姑娘郭凤莲,再无他人能够担起。
他们都觉得,郭凤莲宛如一面飘扬的旗帜,只要将这面旗帜插到大寨的山巅,让她重新执掌大寨事务,大寨村定能再度崛起!
小轿车刚开到村子入口,大寨的村民们便都围了过来,有的热情地争着去打开车门,有的激动地踮起脚挥手致意。那些辈分比较高的老人,直接一声声喊着“凤莲”“凤莲”。现场十分热闹,十年过去了,没有人忘记这位曾在艰难时期带领他们走向辉煌的铁姑娘。大寨村似乎也在诚挚地呼喊:“凤莲,你回来了!”
十年时光如白驹过隙般匆匆溜走,然而这十年,不管是对郭凤莲而言,还是对于大寨村来说,都绝非一帆风顺。郭凤莲再度踏上那片熟悉的土地,满含深情地凝望着眼前的村民,即便心中曾积压着如坚冰般的委屈,此刻也都消融成了一汪柔软的春水。
数十年前,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摸索进程中,众多民众都为了美满幸福的生活而拼搏。然而政治局势变幻不定,无所谓是非对错,每一个平凡人的命运轨迹,都会随历史的洪流跌宕起伏。
1978年,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圆满举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就此落幕,大寨村飘扬了二十年的旗帜也渐渐失去光彩,大寨党支部书记郭凤莲自然也受到了这一变化的影响。
1980年6月26日,毫无思想准备的郭凤莲,从即日起因工作关系被调离大寨。刚过三十岁的她,曾经的“政治明星”,毫无征兆地陷入了“前途未知”的人生困境。然而,郭凤莲还是将工作坚持到了结束。
郭凤莲从北京开会归来后,并未返回大寨村。由于没有住处,她只能在县城“蜷缩”着,一家四口仅有两张床,那段乏味的时光都“挤”在了爱人的办公室里。
郭凤莲并非未曾体验过艰难生活的苦涩,然而当下的日子其实不算难熬,只是等待分配的处境似乎在一点点耗尽她的精力,说不定“铁姑娘”都会失去往昔的光彩。
1982年3月,地委组织让她前往晋中果树研究所担任副所长一职,种了几年果树后,她又被调至昔阳县公路段从事修路工作。十年时光转瞬即逝,在那些不堪回忆的日子里,郭凤莲默默承受了无数的孤独与旁人的冷眼。
郭凤莲的意志消沉不过是短暂的,她时常自我反省,也常忆起那片倾注了自己青春与汗水的大寨村。此外,她还会想起陈永贵的那次到访——陈永贵是大寨村前任党支部书记,也是培养她成长的人生导师。
彼时,恰逢郭凤莲诞下第二个儿子,陈永贵带着许多书籍前去探望她。对于一心扑在事业上的铁姑娘而言,与其像普通人那样送上一堆保健品,倒不如带来一些新时代的知识养分,他说道:“你人在坐月子,但思想可不能停滞不前!”
郭凤莲真真切切将此事放在了心上,实实在在地把《毛泽东选集》《共产党宣言》等书籍的精髓装进了脑海。也正是在后续种树、修路的那段艰难时光里,郭凤莲切实地磨炼自身,锤炼思想,同时也体悟到了陈永贵当年所给予的精神养分!
1991年,经过上级的慎重考量,应大寨村民的迫切要求,铁姑娘郭凤莲重返大寨村,担任大寨村党支部书记。
“各位乡亲们,我再度归来啦,以往的事儿就别再提了。从现在开始,咱们一同为大寨的未来和光明的前景再脚踏实地地拼搏一番!”郭凤莲意气风发,高高扬起拳头,手中攥着手帕,却已顾不上激动流出的泪水。
这是郭凤莲在大寨支委会上的一段激昂发言,会议于她抵达大寨的当天下午召开。同志们情绪高涨,铁姑娘们更是兴奋不已。经过一番趁热打铁的统筹规划后,郭凤莲登上了久违的虎头山——所有的愿景,所有的蓝图,都将从这一锄头挥下拉开序幕!
大寨的贫困状况让郭凤莲心情无比沉重,而发展起步时面临的艰难程度也远超郭凤莲的预想。
2015年,山西的记者在面对郭凤莲进行采访时问:“您刚回到大寨的时候,大寨的经济状况如何?”听到这个问题,她陷入了回忆,眉头微微一皱,然后开始作答:
郭凤莲穿梭于大街小巷,逐户拜访村民以了解状况。然而一路上,那四处可见的垃圾和不卫生的用具,让她深感大寨在各个方面都尽显落后,有些地方甚至还不如十年之前……究竟该如何打破这一困局?郭凤莲内心拷问自己,面对一台发动不起来的拖拉机,要怎样才能让它启动前行呢?
那几天,郭凤莲整宿无法入睡,她打算写信向全国知名劳模请教思路、问询计策。然而,在时明时暗的煤油灯光下,郭凤莲不知怎样下笔,下笔后又不知该如何表述,表述妥当了又怕遭人嘲笑——写了便撕,撕了再写,铁姑娘那浑身的干劲却没了前行的方向。
丈夫轻柔地按了按郭凤莲的肩膀说道:写信速度太慢,不如出去闯荡一番,有事当面询问,有想法当面交流。
一番话语令迷茫之人瞬间清醒,没错,已然改革开放了。如今时代不同往昔,是时候到外面的世界去瞧一瞧了。于是,郭凤莲与丈夫商议妥当,带上家中所有的积蓄当作路费,踏上了参观学习的人生旅程。
那时,郭凤莲狠了狠心,一口气包下三辆大巴车。她想着要带着大寨的乡亲们去见见世面、学学新思路。她这么做,可不只是为了广泛听取大家的意见,更重要的是让乡亲们看看这变化巨大的世界,这样大家对生活才更有盼头。
刚到河北获鹿县高前村,村里的130人就被眼前错落有致的二层小洋楼震撼到了,这和大家印象里农村的常见模样截然不同。自改革开放后,高前村发展起了多元经济,村民的生活水平一路飙升。
有意思的是,眼前的这个农村正是当年“农业学大寨”运动里的一个典范。让郭凤莲更有感触的是,仅仅是招待大寨村一行人吃午饭,高前村就花费了上千元来置办。她心里实在过意不去,赶忙要付钱,高前村的张书记满脸笑容地拒绝道:“等大寨富裕起来了,把我们请过去吃就行!”
这次出行让铁姑娘郭凤莲明确了方向,那就是市场经济,大寨得开展项目。不过,这对她而言仍是一个崭新的目标,仅仅依靠一股吃苦耐劳的劲头可不够,还得到大城市去开动脑筋。
从河北获鹿返程没几日,郭凤莲仅带着一位得力帮手就前往上海、浙江等地学习经验。彼时,人们常说郭凤莲像只“兔子”,整日往外跑,还以为她是去游历祖国的壮美河山了。可谁又能想到,郭凤莲回到大寨的头一年,行程达六七万公里,竟一处名胜古迹都没去,全是直奔乡镇企业取经去了。
他人为何会帮自己呢?郭凤莲无计可施,只能凭借自身“名人效应”硬着头皮去尝试,然而又担心众人看到“名人”落魄、困窘的模样,导致事情难办。
听闻郭凤莲在上海出差期间,入住了每晚15元的旅馆,连续三天都未曾下楼用餐,全靠吃泡面撑了过来。
若不承受痛苦的阶段,大寨又怎能重新崛起,可叹竟有人连这浅显的道理都不懂。
更为过分的是,有人给郭凤莲向国家贷了几十万款开办的羊毛衫厂取了个外号,叫“要饭厂”!
郭凤莲内心着实是为了大寨考虑,只是付之一笑说道:“我宁可先去做那‘要饭的’,之后再成为‘做饭的’,这样大家才能吃得舒心!”
往昔是全国掀起“农业学大寨”的热潮,如今则是在郭凤莲的引领下,大寨主动向全国学习,且是满怀诚意地学!
郭凤莲历经十数年的艰难奔走,让大寨人摆脱了原有的思想枷锁,促成了衬衫厂、羊毛衫厂、水泥厂、酒厂等十几家企业的诞生。她突破了计划经济的局限,切实把大寨从六十年代的“政治招牌”转变为“经济招牌”。大寨再度华丽转身,重新成为内地农村的新典范!
不少人坚信,人一旦富有,人情味儿便会淡薄。然而大寨却截然不同,这里的人情味儿始终浓郁如初。每年春节前后,在郭凤莲的引领下,大寨五百多位村民一个不落,齐聚一堂,热热闹闹地摆起55桌宴席,共享一顿丰盛的年夜饭!
另外,村民们聚在一起还有两件事要办,这几乎成了村里的惯例。其中一件事是为村里老人安排的,郭凤莲特别看重九九重阳节,不但会送去食物和饮品,对于有困难的老人还会给予补助,对于无人陪伴的老人也会邀请出来一同过节。
还有一件事是召开村务大会,最先要做的就是公开账目,公司账目、村里账目,每一笔钱的去向,都要向大寨的村民们交代得清清楚楚。账目交代完毕后,不会像完成例行事务那样各自回家,大家还会表演自己编排的各类节目,让大家欢聚一堂,其乐融融。
当下,郭凤莲已将培养接班人的安排列入计划之中,毕竟大寨精神需传承,大寨的旗帜要高高飘扬:“让他们勇敢地去做,有问题我来处理,有困难我来肩负……得让后代的日子过得更舒坦些!”
这般规划,并非铁姑娘年纪大了才这么做,而是她极为看重未来大寨的发展,有着长远的目光。她期望能响应国家的号召,在十二五期间打造一个规模更大的大寨。借助大寨的影响力带动周边的村子,让这些村子的村民也能和大寨人一样,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郭凤莲如今已年逾七十,虽然年岁渐长,但其思想和审美并未落后。每次现身公众视野,她总会将头发烫成更显年轻的样式,身着精致的服装。毕竟,她既是大寨的管理者,也是大寨的代言人,自身的气质与形象代表着大寨的风貌。
除此之外,郭凤莲认为女性无论处于什么年龄段,都享有爱美的权益,装扮自己实则也是在装点社会。她自己会去烫头发,有时候还会拉着两个儿媳一同去烫发。并且,她觉得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形象。以前她对染发的孩子看不惯,如今却觉得有些染发的孩子看起来还挺让人舒心的。
“女性婚姻自主”“干得好胜过嫁得好”向来是铁姑娘郭凤莲所提倡、宣扬的。也许不少人认为这类言论从60年代广为人知的铁姑娘口中说出,有些不协调,然而郭凤莲究竟是怎样的人呢?
铁姑娘所展现出的坚韧,体现在面对艰难困苦时的顽强意志,而非思想上的因循守旧。随着时代不断变迁,郭凤莲能够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她的思想紧跟时代步伐,始终在不断发展变化中探寻真理。这也是她的认知能够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实现重塑的核心缘由。
在近两年来疫情疯狂蔓延的形势下,农产品曾出现滞销情况。为响应山西省“消费扶贫、云端带货”的倡议,郭凤莲率先行动,进行“直播带货”,为农产品代言、推销,真可谓“拉着贫困群众的手助力他们脱贫”!
借助网络平台,于大寨的直播里,我们得以窥探大寨的真实模样:如今这般美好的景象,皆是铁姑娘郭凤莲引领村民拼搏奋斗造就的。就像大寨人讲的那样:“大寨田乃是辛劳之田,不付出辛劳怎会有田!”
就像1963年那场洪涝灾害,在我们看来可能仅仅是历史记录里的寥寥数语。然而对大寨人还有郭凤莲而言,那场具有毁灭性的洪涝灾害是难以忘却的惨痛记忆,“139亩梯田全被冲毁、78户房屋都被冲垮……”
那些成串的数字直至如今仍让郭凤莲铭记于心,然而战胜灾害的过往却又让郭凤莲和大寨人变得格外坚强。所有的一切都清晰地浮现在郭凤莲眼前,她仿佛又回到了六十年代那段奋斗的时光,回到了自己作为铁姑娘队长重建大寨时的场景:
那时陈永贵为他们制定了“三不要,三不少”的准则:
既不依靠国家发放的救济粮,也不依赖国家给予的救济款,更不指望国家提供的救济物资。
出售给国家的粮食数量可观,分配给社员的口粮数量也很多,集体的粮食储备同样不少。
我们在白天开展土地修整工作,到了晚上还加班修建房屋……哪怕处于遭遇重大灾害的年份,卖给国家的粮食总量也达到了24万斤,超出了国家规定20万斤的基本任务……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