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故事如深埋的珍宝,历经岁月沉淀愈发闪耀。当我们回溯 20 世纪 60 - 80 年代,“农业学大寨” 的热潮席卷全国,那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挑战的时代。在这场运动中,发生在茶花庆村的一系列事件,不仅是时代的缩影,更与民办教师的故事有着千丝万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故事如深埋的珍宝,历经岁月沉淀愈发闪耀。当我们回溯 20 世纪 60 - 80 年代,“农业学大寨” 的热潮席卷全国,那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挑战的时代。在这场运动中,发生在茶花庆村的一系列事件,不仅是时代的缩影,更与民办教师的故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茶花庆村坐落在群山环
抱之,村口老槐树上的大喇叭,曾无数次激昂地播放着 “农业学大寨” 的号召。生产大队将治理红石岩大沟作为学大寨的核心任务,那时候,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工地上便响起了叮叮当当的凿石声。社员们腰系麻绳,在陡峭的山壁上开山凿坡,双手被石块磨得鲜血淋漓;支砌石坝时,他们喊着震天的号子,将一块块巨石垒起;挑土造田的队伍蜿蜒如长龙,扁担压弯了脊梁,汗水浸透了衣衫。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裹挟着山洪呼啸而下,瞬间冲垮了新砌的大石坝,浑浊的泥水漫过刚刚种下的苞谷苗,一夜之间,所有努力化为泡影。
但茶花庆村的人们没有气馁,在公社 “百日大会战” 的号召下,村里重新燃起斗志。杜队长将壮劳力编成 “男子突击队”“女子突击队”“爆破队”,红旗猎猎作响。流动人员组里,“牛善人” 等身怀绝技的村民,一边小心翼翼地劳作,一边在休息时偷偷给孩子们讲述外面世界的故事。他们重新开挖基坑,挑选重达千斤的巨石,用最原始的木杠和绳索,一寸一寸地挪动、支起。堆积在地里的沙石被清空,新的黄土一层又一层覆盖,一尺多厚的土层里,埋着村民们对丰收的渴望。
在这个过程中,村里的各类人物也有着不同的命运轨迹。如云被父亲杀害的悲剧,就像一记重锤,敲碎了人们心中的平静。那个昏暗的夜晚,因为 80 斤救济粮的处置,黑煞神盛怒之下挥起菜刀,初秋的月亮都不忍直视这悲惨一幕,匆匆躲进云层。村民们围在火塘边,二先生、施扬等人的叹息声,与窗外呼啸的山风交织在一起,让人感受到那个特殊年代里,底层家庭在生存压力下的脆弱与无奈。
而在这样动荡又艰辛的时代背景下,民办教师群体犹如黑暗中的明灯,为无数孩子照亮前行的道路。民办教师方奇忠,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白天扛着锄头,和村民们一起在红石岩大沟劳作,汗水顺着古铜色的脸颊滑落,浸透的衣衫在烈日下结出层层盐霜。夜晚,当整个村庄陷入沉睡,他的窗棂却始终透出昏黄的灯光。一盏煤油灯,一张斑驳的木桌,一摞用麻绳装订的作业本,就是他的全部天地。他戴着老花镜,用自制的蘸水笔,在作业本上认真批改,圈圈点点间,倾注着对学生的期望。
方奇忠老师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力量。他会把 “农业学大寨” 劳动中的所见所闻,化作生动的教学素材。在课堂上,他指着窗外重新支砌的石坝,给孩子们讲述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的意义;讲述如云的悲剧时,他眼含热泪,教导孩子们要珍惜亲情、心怀善意。为了让孩子们多学知识,他常常徒步几十里山路,到镇上的供销社,用自己微薄的工资换来几本破旧的课外书,小心翼翼地包上书皮,当作宝贝一样捧回学校。
如今,虽然时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学大寨” 的场景已成为历史,但民办教师的精神却永远值得铭记。方奇忠老师培养出的学生中,有人走出大山,成为了工程师、教师,他们将方老师传授的知识和精神,带到更广阔的天地。方奇忠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为农村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无数孩子打开了看世界的窗口。
在新时代,我们更应该传承和发扬民办教师的精神,关注农村教育,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让我们向这些默默奉献的民办教师致敬,记住他们在艰苦岁月里的坚守与付出,也期待未来有更多的人投身教育事业,为实现教育公平、培养优秀人才而努力。
来源:辛梓育儿教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