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子骅医生:两项真实世界中ROS1阳性NSCLC治疗的研究结果
在2025年欧洲肺癌大会(ELCC)上,福建省肿瘤医院邹子骅副主任医师开展的两项真实世界中ROS1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研究获选大会壁报展示(摘要90P&91P)。邹子骅医生应本刊邀请,详细分析了这两项研究的发现及临床实践价值。
在2025年欧洲肺癌大会(ELCC)上,福建省肿瘤医院邹子骅副主任医师开展的两项真实世界中ROS1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研究获选大会壁报展示(摘要90P&91P)。邹子骅医生应本刊邀请,详细分析了这两项研究的发现及临床实践价值。
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10%~20%的患者在初次诊断时存在脑转移(BMs),且整个疾病过程中脑转移发生率可高达40%,尤其是具有驱动基因阳性的NSCLC患者,其发生脑转移风险更高,其中以ROS1融合阳性NSCLC患者最为突出
ROS1融合作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罕见驱动基因变异,其发病率约1.5%~2.6%[1]。ROS1酪氨酸激酶抑制剂(ROS1-TKI)作为ROS1阳性晚期NSCLC标准治疗选择,为该类患者带来了生存获益改善并在临床中得以广泛应用,但仍面临脑转移控制不佳、
ROS1阳性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肺癌中的一种特定类型,约占晚期NSCLC患者的2%-3%。ROS1基因与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结构相似,是NSCLC明确的一种少见驱动基因,属于酪氨酸激酶胰岛素受体基因。ROS1基因发生致癌变异,会激
®(己二酸他雷替尼胶囊)的第二项新药上市申请(NDA)获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用于ROS1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成人患者的治疗。
ROS1 融合/重排是非小细胞肺癌常见的突变类型之一。中国每年有80多万新诊断的肺癌患者,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约85%,约2%-3%的晚期NSCLC患者存在ROS1融合,最常见的ROS1融合类型是CD74-ROS1。
ROS1(c-ros-肉瘤致癌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基因融合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发病率为1.5%~2.6%[1-2],多见于年轻、不吸烟、肺腺癌女性患者[2]。ROS1抑制剂的问世,显著提升ROS1阳性NSCLC患者生存获益。随着靶向治疗逐渐成为我国
“瑞普进了”,在新版医保目录发布后,一位患者家属在微信群内激动地打出了这四个字和一串“庆祝”的小图标。对于他来说,短短一行字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感叹,更是对生命延续的渴望和对新药唾手可及的由衷欣慰。
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靶向治疗中,除了常见的驱动基因EGFR、KRAS和ALK之外,其他的少见驱动基因如ROS1、RET、MET、HER2、BRAF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引言:众所周知,非小细胞肺癌(NSCLC)作为全球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治疗策略的每一次进步都备受瞩目。特别对于ROS1融合,作为NSCLC中非常独特且少见的一类关键的分子亚型,近年来的治疗进展正不断革新,从一代ROS1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克唑替尼的
非小细胞肺癌(NSCLC)作为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前列的恶性肿瘤,其治疗策略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步入21世纪以来,NSCLC靶向治疗的突破性进展尤为显著,且不断引领着临床治疗策略的革新。其中,ROS1融合作为NSCLC的关键可靶向驱动基因之一,其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