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史上的十大外族将领
唐朝是一个开放的朝代,只要你有能力就可以在大唐绽放光芒。唐朝历史上有很多外族将领在朝廷中任职,他们在任职期间为朝廷立下大功,因而也都得到自己应得的并且他们在历史上也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光芒。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唐朝历史上的十大外族将领。
唐朝是一个开放的朝代,只要你有能力就可以在大唐绽放光芒。唐朝历史上有很多外族将领在朝廷中任职,他们在任职期间为朝廷立下大功,因而也都得到自己应得的并且他们在历史上也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光芒。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唐朝历史上的十大外族将领。
“时成德节度使李宝臣、魏博节度使田承嗣、相卫节度使薛嵩、卢龙节度使李怀仙,收安史余党,各拥劲卒数万,治兵完城,自署文武将吏,不供贡赋,与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及(平卢节度使)李正己,皆结为婚姻,互相表里。朝廷专事姑息,不能复制,虽名为藩臣,羁縻而已。”
唐朝建立后,启用蕃将成为了一种常态。唐太宗李世民曾阐述自己的治国理念,他打破了过去皇帝对汉族的偏爱,转而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民族,包括那些被视为“夷狄”的少数民族。这种开放的态度使得蕃将在唐代的历史舞台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比如在唐朝中期,就出现了四位非汉人名
永泰元年(765)九月,仆固怀恩南下时得急病,于返程途中死于鸣沙(宁夏中宁县),一代名将、平叛功臣,就这么不明不白的死去。
二人齐名,世称“李、郭”,李光弼在前,郭子仪在后,前者战功赫赫,后者被肃宗赞为:“虽吾之家国,实为卿再造!”
据《新唐书》记载,公元763年,大唐名将仆固怀恩(九姓铁勒)率军围攻平州,困于城中的史朝义无路可逃,在今滦县榛子镇自杀。至此,七年有余的安史之乱结束。然而,多年的战乱不仅重创了国家的经济与民生,而且让代宗皇帝内心变得敏感多疑。他担心武将权力失控、文臣专权,转而
755年,安禄山的铁骑踏破长安,盛唐一夜崩塌。然而,在这场持续八年的叛乱中,并非所有节度使都选择背叛。北方将领死战殉国,南方节度使同样倾尽所有支援朝廷——他们是谁?为何在天下大乱时仍选择效忠?
唐朝中期,一场由唐朝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安史之乱”爆发,这场动乱从天宝十四年(755年)开始,到广德元年(763年)史朝义自尽为止,持续了八年的战争成为大唐盛世的转折点。提到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郭子仪和李光弼。而就笔者今天要说的仆固
安史之乱(755年12月16日—763年2月17日)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内战之一。
邙山之战是安史之乱后期的一场关键战役,也是史思明与李光弼多次交锋中唯一一次击败对手的战役。此战以唐军惨败、洛阳再度失陷告终,暴露了唐廷内部矛盾与战略失误,延缓了平叛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