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诗人在送别时写出一个名句,意境深沉悠远,惊艳后世1000年
在古代社会,送别往往有着隆重的仪式感。送别地点一般选在南浦、灞桥、谢亭等约定成俗的地方,然后设酒饯别,折柳祝福。当然,文人们要展露风雅,现场即兴吟诗赋词,来表达自己的依依不舍之情。
在古代社会,送别往往有着隆重的仪式感。送别地点一般选在南浦、灞桥、谢亭等约定成俗的地方,然后设酒饯别,折柳祝福。当然,文人们要展露风雅,现场即兴吟诗赋词,来表达自己的依依不舍之情。
历史上,经常出现小人物影响历史进程的例子。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就是小人物做到的。当然我倒不是说没有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就不会爆发,而是说这一事件让第一次世界大战借机爆发了。如果没有萨拉热窝事件,一战或许还会延迟一些日子才能爆发。
历史学家梁庚尧曾指出,从唐肃宗到唐朝灭亡时期的179位宰相中,出身于名门望族和公卿之家的多达143人,占总人数的近八成(79.88%);出身于中等家族的有22人,占12.29%;真正寒门出身的宰相只有12人,占比低至6.7%。
1305年春天,南宋最后一个词人“蒋捷”,在一个下雨的夜晚,围坐在僧庐旁去世了。与词人蒋捷一同去世的,还有象征宋朝盛世的宋词。
唐朝为啥能写出好诗,宋朝为啥能写出好词,元朝为啥能写出好曲,现在为啥能写出好的网络小说,拍出好的网络视频,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便是玩的人多。几乎全民都在玩,唐朝人人写诗,宋朝人人作词,元朝人人唱曲,现在人人写小说,拍视频,基数大了,接受的人多了,很多资源便会随之
自古以来,夏热和冬寒都是老百姓的灾难,冬有三九,夏有三伏,都是普通百姓的劫难。尤其是夏日,高温会导致水源枯竭,水源枯竭,而且会导致疫病横生,结果就是大面积的人被热死,历朝历代都有很多年份的夏日高温会造成大量的百姓遭难。为了应对这些极端天气,古人也是穷尽办法,只
历史的价值不在于评判兴衰,而在于从过往的褶皱中,发现文明延续的密码。宋朝的三百一十九年,正是这样一段充满矛盾与张力的历程:它在妥协中坚守,在繁华中忧患,在文弱中藏着风骨,最终将所有的光荣与伤痛,都化作了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注脚。
淮河流域引进耐旱、耐涝、早熟、高产、出饭率高的占城稻,稻播面积迅速扩大。
九天罡风如剔骨钢刀,刮擦着她残破的星官仙袍,发出令人牙酸的撕裂声。仙袍上象征紫微垣的紫金暗纹早已黯淡无光,被一路追杀的仙法神兵撕扯得褴褛不堪,又被她自己流出的星辰之血浸透,沉重地贴在身上。每一次呼吸,都像吞下无数碎冰,割裂着肺腑,源自胸前那道狰狞裂痕的剧痛,几
尽管有观点认为宋朝对外战争胜率高于唐朝,但唐朝在后人眼中始终被视为强盛的象征,而宋朝则常被贴上 “积弱” 的标签。
历史上各大姓氏出皇帝数量的数据,如同一张展示中国古代王朝更迭与姓氏关联的画卷,清晰地呈现了不同姓氏在皇位传承上的差异。从刘姓以59帝位居榜首,到蔼姓仅有1帝,这些数字背后,是各姓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兴衰沉浮、家族势力和政治博弈等多因素交织的结果。
报应或许会迟到,但从不缺席。最近在外网平台上出现大量以色列民众卖惨的视频,他们一边抹着眼泪,一边谴责伊朗对以色列本土的攻击,并且呼吁国际社会提供援助和谴责伊朗的暴行。
首先是书写的内容。每个时代都有其需要书写的内容,不能一成不变。汉朝人写的肯定和先秦的人不同,唐朝人写的肯定和汉朝的人不同,宋朝人写的肯定跟唐朝的人不同,明朝人写的肯定跟宋朝的人不同。这就是不同的时代需求的内容也不同。现在人写书法,也不能每天抄唐诗宋词,也要写符
丫鬟,作为古代社会特殊的群体,其买卖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价格演变。在遥远的秦汉时期,社会历经动荡,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在那个粮食极度珍贵的年代,人口的价值似乎也被压低到了极限。
上周和英国同事喝下午茶,他盯着我手机里的深圳夜景照片直咂舌:“你们这城市,简直像从科幻片里抠出来的!”我刚要解释“改革开放”的厉害,他突然摆摆手:“别用'崛起'这种词,马丁·雅克教授说了,你们这是'复兴'——就像班里那个常年考第一的学霸,请假去帮家里看书店三年
我们经常在课本和影视剧里看到,中国古代非常强大,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可能有人会想:这会不会是我们自己“往脸上贴金”?古代中国真的有那么厉害吗?它到底有多强?这种强大持续了多久?又为什么后来落后了呢?
从魏晋到隋唐,这套“拼爹”的游戏规则被玩到了极致。 当时选拔官员,靠的是一个叫“九品中正制”的玩意儿。 说白了,就是由各地有头有脸的“中正官”,给年轻人评定等级,从一品到九品。
杨再思,侗族、南北朝时期西魏仪同三司、侍中、夏阳静侯杨俭第十三世孙也,生于唐咸通十年(公元869年)农历六月初六日,卒于后周显德四年(公元957年)农历十月二十六日,葬于贵州黎平县长岭岗。唐代末期,王室衰微,天下纷争,满镇割剧。其时叙州(治今湖南黔阳)南部一带
开封府志记载:元祐三年单月汴河新建石桥 17 座 —— 这个数字超过唐玄宗开元盛世全年总量。更震撼的是,《宋会要辑稿》显示:北宋年均修桥 380 座,是唐朝年均 120 座的 3.2 倍(数据来源: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宋代基础设施建设报告》)。
这一年,宋朝最大的政治问题,仍然是宋仁宗的接班人问题。皇帝50岁了,身体又明显不好,既没有个亲生儿子,也迟迟不愿过继个儿子。那你想:皇帝一旦出事,整个国家的未来就会陷入巨大的不确定性。在皇权时代,这叫“国本不稳”,所以上上下下都很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