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古以来,夏热和冬寒都是老百姓的灾难,冬有三九,夏有三伏,都是普通百姓的劫难。尤其是夏日,高温会导致水源枯竭,水源枯竭,而且会导致疫病横生,结果就是大面积的人被热死,历朝历代都有很多年份的夏日高温会造成大量的百姓遭难。为了应对这些极端天气,古人也是穷尽办法,只
自古以来,夏热和冬寒都是老百姓的灾难,冬有三九,夏有三伏,都是普通百姓的劫难。尤其是夏日,高温会导致水源枯竭,水源枯竭,而且会导致疫病横生,结果就是大面积的人被热死,历朝历代都有很多年份的夏日高温会造成大量的百姓遭难。为了应对这些极端天气,古人也是穷尽办法,只为了能好好活下去。
所以,盛夏时节,现代人享受着空调与冷饮的清凉,而千年前的古人又如何应对酷暑?从唐朝贵族的奢华消暑到宋朝百姓的智慧创造,中国古代的防暑智慧令人叹服。让我们穿越时空,探寻那些凝聚着古人智慧的消暑妙招。
古代防暑
唐朝:贵族阶层的冰块自由
在唐代,冰块是皇室与权贵专属的奢侈品。据史料记载,唐代宫廷设有专门的"冰井务"机构,负责冬季采冰与夏季供冰。《唐六典》中详细规定了不同品级官员的用冰配额:"三品以上日给冰二斤,四品、五品一斤"。这种严格的等级制度使得冰块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
唐代的藏冰技术已相当成熟。每年冬至前后,官府会组织劳力在长安附近的渭河、泾河等水域采集纯净冰块。这些冰块被运往地下冰窖储存,窖内铺设稻草、芦席等隔热材料,再以泥土密封窖口。考古发现显示,唐代冰窖最深可达十余米,利用地温保持低温环境。诗人张籍在《寒食内宴》中描绘"初疑夜雨忽朝晴,乃是山泉终夜鸣。自然天下无炎热,冰簟银床梦不成",展现了贵族夏日用冰的惬意生活。
古代兵谏
贵族们的消暑方式极尽奢华。除了直接食用冰镇水果、冷饮外,还会在居所放置大型冰鉴,一种青铜制作的冰箱。冰鉴分为内外两层,外层放冰,内层放置食物或酒水,通过铜管导冷。更讲究的会在庭院中建造"凉殿",利用机械水车将冷水抽至屋顶形成人工水帘,再配合风扇转动,堪称古代"空调房"。王维在《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中写道:"帝子远辞丹凤阙,天书遥借翠微宫。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描绘了这种高级避暑设施的清凉效果。
宋朝:市民阶层的消暑智慧
到了宋代,随着商业经济繁荣,防暑方式开始走向平民化。最典型的莫过于瓷枕的普及。宋代墓葬考古中发现了大量瓷枕实物,其造型多样,有长方形、腰圆形、云头形等,表面常施以青白釉或彩绘。瓷枕中空设计可注入凉水,枕面微凹贴合颈部曲线。李清照在《醉花阴》中写道:"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这"玉枕"正是对高档瓷枕的美称。
玉枕纱橱
瓷枕的使用颇有讲究。普通百姓多用素面瓷枕,而富裕人家则会选择绘有花鸟人物或诗词的精品。有些瓷枕还设计有暗格,可放置薄荷、茉莉等具有清凉效果的香草。陆游在《夏日》诗中提到:"堂中无长物,独置一瓷枕。枕冷夜气清,起坐弹鸣琴",展现了文人雅士对瓷枕的偏爱。值得注意的是,宋代还出现了"药枕",在瓷胎中加入朱砂、磁石等矿物,被认为具有安神降温的功效。
市井百姓的防暑方式更加多样。临安(今杭州)等城市的茶肆会出售"冰雪冷元子""雪泡梅花酒"等冷饮;药铺则出售"暑汤",由香薷、白扁豆等草药煎制而成。普通人家会在庭院搭设凉棚,种植葡萄、紫藤等攀援植物遮阳。《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市民夏季喜好"浮瓜沉李",将瓜果用网兜沉入井中冰镇。更有巧手妇人制作"竹夫人",用竹篾编成中空圆柱,夜间抱着纳凉,既透气又隔汗。竹编“竹夫人”中空透气,怀抱降温,黄庭坚诗赞“政要青奴一味凉”。
水边建筑
同时,宋代很多建筑都建造在水边,利用改造环境,来实现消暑的作用。高贵人家,流行水边赏荷,杨万里诗云“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而一般的文人,喜欢仿造当年竹林七贤一般,竹叶遮阳率70%,林间风速高于空地3倍,明代袁宏道称“竹棚下风凉如露”。而寻常百姓,可以选择深山,正所谓“六月山深处,松风冷袭衣”。
宋代民间已经有了很多制冰方式,比如硝石制冰工艺,利用硝石(硝酸钾/钙)溶于水时大量吸热的特性,使罐中水结冰,而且硝石可通过蒸发结晶回收复用,平民也能负担。除此之外,还有热水速冻法,陶罐盛沸水密封沉入深井,三日或可成冰,原理为热水分子活跃散热快。当然,最常见的还是藏冰,宋代民间藏冰比较丰富,腊月河湖封冻时凿取,冰块需达尺厚,然后将其储存在地窖,自古以来就有“冰雪一窖活一家”的说法。
古代制冰
还有,夏天特有的衣物,也是消暑的良方,两宋时期,散热透气、轻薄舒适的纱衣,成了最流行的夏装。“越纱裙染郁金黄,薄罗依约见明妆。”宋代词人贺铸的描写,道出了当时追求轻薄舒适的夏装风尚。轻薄的纱衣是古人的最爱,飘逸自在,走路带风;现代感十足的马甲、半袖、小背心,也都是古人引领时尚的消热穿搭。
在食物方面,也有些许讲究,比如取山泉水饮用,利用山泉水之低温,实现消暑。同时,食用凉食也是消暑的重要方式。然后,煮绿豆汤清热解毒,可以有效预防部分疾病。在这方面,古人先贤,还是有很多各自的独到之处的。
竹夫人
元明清:防暑技术的融合与发展
元代融合了蒙古与汉族的防暑智慧。游牧民族传统的羊毛毡帐篷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传入中原后改良为"暑帐",用细密棉布制作,透气性更佳。宫廷中流行来自西域的"葡萄架凉棚",在庭院搭设木质支架,让葡萄藤蔓自然遮荫。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记载,元大都的贵族宅邸"有流水穿过厅堂,使空气凉爽宜人"。
明代出现了更精巧的消暑器具。苏州工匠制作的"轮扇",利用水力驱动大型风扇叶片,可为整个厅堂送风。文人雅士书房必备的"冰盘",是在铜盘内放置冰块,通过蒸发吸热降低室温。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详细记载了"夏时幽赏"十二种方式,包括"晨起汲泉煮茗""午倦抛书高卧""傍晚泛舟采莲"等充满诗意的避暑生活。
清代将传统防暑技术推向极致。宫廷档案显示,乾隆时期冰窖数量达18座,藏冰量超过2万立方米。民间则流行"空调井"——在房屋地下挖深井,利用井水冷气调节室温。扬州盐商的园林中常见"水殿风廊"设计,通过建筑与水流走向的精心布局,形成自然对流。《扬州画舫录》描述:"巨室治园,必筑水廊。廊下通水,水面风来,炎暑顿消。"
古代冷品
古代防暑的医学智慧
古人防暑不仅注重物理降温,更强调养生调理。《黄帝内经》提出"春夏养阳"原则,认为夏季阳气外发,需保护体内阳气。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记载了数十种防暑药方,如"香薷饮""五苓散"等。李时珍《本草纲目》推荐夏季常服西瓜、绿豆、荷叶等清热解暑食材。
中医还发展出一套完整的夏季起居规范:晨起不宜过早以免感受湿邪,午间小憩避开暑热高峰,傍晚适度活动以发汗排毒。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专门论述"中暑"的治疗方法,区分"阳暑"与"阴暑"两种类型,对应使用白虎汤或理中汤等不同方剂。
古代防暑文化的现代启示
回望古人防暑智慧,最可贵的是其顺应自然的哲学。无论是唐人的冰窖、宋人的瓷枕,还是明清的水殿设计,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这些方法虽然原始,但能耗极低,几乎不产生环境污染。在当代面临能源危机与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古人的某些防暑智慧仍具借鉴价值。
现代建筑学家从传统民居中汲取灵感,开发出"被动式降温"技术:利用建筑朝向、通风构造、遮阳系统等设计,减少空调使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万科馆的"麦垛"造型,正是借鉴了陕北窑洞的恒温原理。而中医药膳中的防暑配方,经过科学验证后也进入了现代保健领域。
从王公贵族的冰鉴到平民百姓的瓷枕,一部中国古代防暑史,也是一部社会经济发展史与科技创新史。这些凝聚着先人智慧的消暑方法,不仅让我们惊叹于古人的创造力,更提醒着现代人:在追求凉爽舒适的同时,或许应该学习古人那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正如苏轼在《洞仙歌》中所写:"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真正的消暑之道,或许在于心静自然凉。
来源:长河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