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8月12日),由内地与港澳15家高水平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发起的生命科学开放联盟,在香港正式宣告成立。复旦大学校长金力、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叶玉如将领导联盟首届理事会开展各项工作。联盟将依托复旦大学设立秘书处,统筹推进联盟运营;将依托香港科
今天(8月12日),由内地与港澳15家高水平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发起的生命科学开放联盟,在香港正式宣告成立。复旦大学校长金力、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叶玉如将领导联盟首届理事会开展各项工作。联盟将依托复旦大学设立秘书处,统筹推进联盟运营;将依托香港科技大学设立香港代表处,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交流便利的优势。
当天举行的“内地与港澳大学校长圆桌会”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西湖大学、深圳医学科学院等9所内地高水平大学和新型研究机构主要负责人,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和澳门大学等6所港澳大学校长,共同启动生命科学开放联盟建设。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中央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副主任罗永纲、香港教育局局长蔡若莲、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林蕙青见证了联盟的成立。
01
响应开放科学建议
联盟倡议全球生命科学界强化合作交流
生命科学开放联盟旨在引领推动生命科学领域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打造全球创新网络和人才培养高地,为造福人类健康、应对粮食危机、极端天气等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发挥重要作用。联盟将汇聚内地和港澳教育、科研、人才优势力量,与全球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共同推动生命科学人才培养、创新范式变革、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国际协同。
启动仪式上,叶玉如代表联盟发表了《生命科学的全球开放与合作倡议》,呼吁全世界生命科学界:全面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放科学”建议,坚持全球生命科学研究与创新的开放、合作、交流与协同,共同促进人类的健康与福祉。
《倡议》提出,生命科学开放联盟将着重推动四个方面的国际合作:一是合作培养人才,共同探索能够守护和促进人类未来健康需求的优秀人才,加强生命科学领域学生与学者的全球交流;二是协同攻关创新,聚焦生命健康领域终极科学问题和前沿领域,持续加强全球科研合作与协同创新,强化生命科学跨国创新网络;三是资源开放共享,共同推动科研文献、数据、实验材料与设施的大规模合规开放与全球共享;四是多模式促进转化,以人类健康需求为导向,联合全球科学界和产业界打破产教研壁垒,共同促进研究成果加速转化,让更多公众早日享受到生命科学前沿研究的成果与红利。
“高举‘开放科学’大旗,中国生命科学界要主动作为,持续引领推动生命科学领域的全球教育科技合作与产教融合创新,打造全球创新网络和人才培养高地,为造福人类健康、应对全球挑战发挥重要作用。”金力在当天下午举行的联盟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上表示,生命科学开放联盟欢迎并将主动邀请生物医学领域的全球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入,同时也将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机构加入联盟予以特别的支持。
02
建设优质公共产品
打造生命科学领域国际合作旗舰平台
联盟下设若干专门委员会,凝聚各方资源,打造一系列全球生命科学界能够便捷共享的优质公共产品。
联盟将以“主刊+子刊”形式建设生命领域系列高水平期刊。新创主刊“Vita”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出版、西湖大学牵头,依托联盟各单位建设,邀请 Cell Research 期刊原主编李党生教授和施一公教授担任新刊 Vita主编。同时,联盟还将利用区块链等新技术赋能,筹建学术预印本发布平台。Vita 系列期刊将采用开放获取模式,探索新型评价机制,努力办好一本符合办刊规律、净化学术生态、服务生命科学创新和学科高水平发展的国际顶尖学术期刊,推动科研诚信与学术出版的和谐共治,为世界生命科学研究提供高质量学术交流与传播的新平台。
联盟将建设国际化科研数据开放生态,构建科学数据治理与共享规则。基于现行国家法律法规和体系布局,重点解决科研数据的合规流动与合作使用问题、不同来源数据的易用性和开放性问题,建设高质量数据的合规开放平台。
联盟将依托和发挥我国已建成的高质量生物资源库平台和体系优势,打造“种类齐全、品质优良、服务精准、开放共享”的高质量资源库平台,为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提供便捷的资源获取与技术支持服务。
联盟还将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科技金融、国际合作的叠加优势,加快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大湾区中心建设,打通科研成果高效转化路径,探索内地与港澳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机制。
生命科学的全球开放与合作倡议
生命健康关系着人类社会的基本福祉。疾病、疫情与营养不良对健康的威胁是人类所面临的共同挑战。破解生命与健康的终极奥秘,大幅提升人类的健康水平,是一代又一代生命科学家持续不懈的追求与努力。
当前,人工智能正在重塑科学研究的形态,面对一系列可能改变人类命运的终极科学问题,我们更加坚信一条颠扑不破的规律:开放合作是推动科学进步的根本动力。从人类基因组计划到人类蛋白质组计划、从国际脑计划到人类表型组计划,正是全球科学界的协同并进,才让人类对生命这一复杂系统的认知与解析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清晰,让精准诊治疾病、主动健康管理逐渐成为常态,为人类改造生命直至设计生命提供了无限可能。
今天,生命科学已经站在新一轮范式变革大爆发的门槛上,我们(中国生命科学界)在此向全世界生命科学界同仁发出倡议:全面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放科学建议,坚持全球生命科学研究与创新的开放、合作、交流与协同,共同促进人类的健康与福祉。
我们希望,全球生命科学界进一步加大四个方面的开放与合作:
一是合作育人。共同解析人类对健康的未来需求,联合探索能够满足这一需要的未来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加强生命科学领域学生与学者的全球交流,共同培养好能够守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下一代生命科学研究者与工作者。
二是协同创新。聚焦生命健康领域终极科学问题和前沿领域,持续加强全球科研合作与协同创新,共同构建并维系好生命科学领跨国创新网络,持续增强全球各个大学和生命科学研究机构之间的科研合作信任度与韧性。
三是资源共享。科学无国界,知识非私物。我们倡议,生命科学界应共同推动科研文献资源、实验材料、科研设施尤其是大型基础设施、科研数据资源与生物样本资源的大规模合规开放与全球共享。
四是促进转化。让数据成为发现、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社会,生命科学才能造福全人类。我们倡议科学界共同努力,以全人类共同的医疗与健康需求为导向,打破学术与产业之间的壁垒与鸿沟,共同促进研究成果加速转化,让全世界更多的患者与公众早日享受到生命科学快速发展的成果与红利。
同事们,朋友们!人类社会需要的,不再是象牙塔里的生命科学,不再是少数精英垄断的生命科学,不再是每一个专业闭门造车的生命科学。人类社会需要与公众健康需求同频共振的生命科学,需要让全人类能共享新知识、新成果、解决健康威胁的生命科学,需要突破学科边界、产教壁垒、实现融合创新的生命科学。让我们发扬开放科学的精神,大力推动生命科学的全球开放与合作,携手服务,为全人类的健康与幸福作出科学家应有的贡献!
来源:复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