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时候你不得不佩服这帮老外的机智,他们从旁观者的角度出发,综合比较了亚洲各国人民的性格,然后得出一个不得不让人叫绝的答案——中国人的性格不好猜,但总体来说,他们是印度人性格的反面,即“逆印度化”。
在国外最大的问答网站上,有很多人热衷讨论关于中国的话题,其中“中国是不是发达国家”以及“中国人的性格”这两个话题,有着很高的讨论度。
有时候你不得不佩服这帮老外的机智,他们从旁观者的角度出发,综合比较了亚洲各国人民的性格,然后得出一个不得不让人叫绝的答案——中国人的性格不好猜,但总体来说,他们是印度人性格的反面,即“逆印度化”。
众所周知,印度网民在互联网上的嚣张,已经到了让老外咬牙切齿的程度,他们知名度爆表,存在感极强,经常一言不合就组团进行网暴,甚至已经在网上搞起类似种姓制度的歧视,开始看不惯华尔街的白人工程师了。
以前如果你问一个印度人,如何看待印度的发展?他们通常都会表示,印度无论是科技水平还是制度优势,离“超级大国”都只有一步之遥。到了现在,印度人已经开始鼓吹自己是“超级大国”了,“五常”以下我无敌,“五常”以上我一换一,“五常”没有印度,那根本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但同样一个问题你问中国人,他们总会耐心地告诉你: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 他们甚至专门为此发明了一个名词,叫“老牌发展中国家”。
有外国人表示,我去过中国,亲眼见过他们城市的高楼大厦有多么夸张,也去过偏远地区,那里没有电力危机,交通也很便利,治安良好,人民安居乐业,好像中国人打心眼里排斥“发达国家”这个词。
还有外国网友补充称:确实如此,他们几乎是从上到下排斥“发达国家”这个称谓,他们会告诉你,他们的祖宗留下来一条规训:不要在意那些虚名,时刻保持低调,暗中积蓄自己的力量。并优先建立起保护自己的能力,全力发展。
有中国网友看到这里忍不住笑了,这不就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嘛!其实用四个字就能概括——韬光养晦。
对于国家战力水平的问题,外国网友也对中印两国民众的态度有比较深刻的见解。
他们这样总结,印度人总是在开战前习惯性认为,印度能打赢一场大规模地面冲突。但现实情况往往是“海内存知己,天涯6比0”。
但中国人对自己国家的军力评价,似乎永远就三个字——还不够!不管国家掏出来什么样的先进装备,中国网民总是会如此评价,而且还有个专用名词用来解释——火力不足恐惧症。
比如新的航空母舰下水,中国网民不会讨论“会对哪些国家形成战略威慑, 会如何改写全球地缘格局”,他们永远只关心下一艘什么时候下水, 甚至会搞出一个在全球任何地方都没见过的指标——“人均航母面积”,以此来论证中国还不是发达国家,战力还不够。
外国网友还发现,“人均”这个词,成了中国人最常用的计量方法。无论提到怎么样夸张的数据, 比如钢铁产能或者总发电量,他们似乎会下意识的引入人均的概念来说服自己“还不够”。
而印度人则恰好相反,某些事物只存在于PPT上,印度人往往就已经开始宣布自己赢了,在国际事务上,印度人表现的过度自信和信口开河,让人们对印度人产生了“普遍表现出鲁莽和缺乏思考”的印象。
有一说一,如今的中国年轻人,对“发达国家”这个词显得毫不在意,因为在信息传播如此之快的当下,我们看到了发达国家原来不过如此——美国人贷款买菜,喝杯奶茶要卖血,满大街都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欧洲有些发达国家甚至连空调都装不起,日本人闹米荒,韩国人吃不起西瓜……发达国家原来就这!
哪怕一堆人阴阳怪气喊着“月薪3000”,但无数的普通人,真的就靠着父母的月薪3000,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被培养成大学生、研究生和博士,完成人生跨越的。这搁在资本主义社会,简直是天方夜谭。
所谓“发达国家”,实际上是developed(完成工业化)的加码意译,当初咱们对待老外的相关词汇,总是加上过于主观的美好想法,才有了“发达”的意涵。但现实是,这个星球除了我们,大部分所谓的“发达国家”,压根没有真正的完成工业化,仅仅只是部分而已。
我们的脚步,不会停滞不前,develop(发展)对于中国,没有过去时(developed),只有进行时(developing)!
各位读者,你们觉得呢?欢迎留言,一起讨论!
来源:置身事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