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们让最精确的时钟变得更好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物理学家们研制出了一种新型薄膜,它使用的稀有钍-229 数量少得多,而且放射性也显著降低,使其成为原子钟更安全、更实用的替代品。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物理学家们研制出了一种新型薄膜,它使用的稀有钍-229 数量少得多,而且放射性也显著降低,使其成为原子钟更安全、更实用的替代品。
3月28日,我国自主研发的可控核聚变实验装置“中国环流三号”再度刷新纪录,首次实现原子核温度与电子温度双双突破一亿摄氏度。其中,原子核温度达到1.17亿度,电子温度更是高达1.6亿度。这一重大突破,不仅标志着我国核聚变研究进入燃烧实验阶段,也为未来能源革命奠定
你看到的那个原子传统模型,就是正电荷原子核被负电荷电子环绕的漂亮图片已经一百多岁了。虽然这个过时的玻尔模型早就该退休了,但它告诉我们一个关键事实:原子的大小取决于电子的电荷与质量之比。
近日,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稀有同位素前沿科学中心牛一斐教授团队成功解释了核物理中存在20余年的谜题:原子核电磁辐射谱中的低能增强现象。该研究成果以“Origin of the Low-Energy Enhancement of the γ-Ray Str
该研究发表在《自然物理学》杂志上,展示了一种新型光连接量子比特的引入——这是量子网络发展的关键进步,稳定、可扩展且多功能的量子节点对于量子网络至关重要。
中国环流三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可控核聚变大科学装置,其能量产生原理与太阳发光发热相似,因此被称为新一代人造太阳。最新实验数据显示,我国核聚变装置首次实现原子核温度一点一七亿度,电子温度一点六亿度的参数水平,标志着中国可控核聚变向工程化应用迈出重要一步。
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医学、物理学和化学等领域的技术,它通过检测物质中原子核在外部磁场作用下的响应来研究物质的性质。磁共振现象最著名的应用之一便是磁共振成像(MRI),它已经成为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探讨磁共振
核反应与粒子碰撞是现代物理学中两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概念。它们不仅涉及到物质的基本结构和相互作用,还深入影响了核能、粒子物理、天体物理、量子场论等多个领域。这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粒子碰撞在核反应中的作用至关重要,而核反应本身也可以通过粒子碰撞来加速和引发。在这一
直接观测到铅-190 ( 190 Pb)原子核的三种不同变形,标志着核物理学取得了新的里程碑。这些变形与三种不同的形状有关——球形、扁圆形(类似西红柿)和长圆形(类似西瓜),它们同时存在于基态附近。该研究结果于 2025 年 1 月发表在《通讯物理学》上,它是
由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出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等单位联合制作播出的系列科学纪录片《打开宇宙之门》近期在CCTV-9上映。本片聚焦一系列我国自主研发的大科学装置,对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进行了科学解读,展示了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及
可控核聚变的基本原理是使较轻的原子核聚合为较重的原子核,此过程中因质量损失而释放出巨额能量。在众多可选用的元素中,氢元素因其结构简易且在宇宙中含量丰富,成为可控核聚变的理想之选。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能量无处不在。从太阳散发的光和热,到汽车引擎的运转;从食物为我们提供的动力,到电子设备的运行,能量似乎掌控着一切的变化与运动。然而,能量,这个神秘而又无处不在的概念,它究竟是什么?它以怎样的形式存在?又是如何主宰着宇宙万物的运行与转化?
在原子和分子的量子力学研究中,原子核和电子的运动特性对系统的整体行为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原子核和电子的质量相差极大,研究者们常常采用某些简化假设来有效地分离出不同粒子的行为,这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将原子核视为静止,从而更专注于核外电子的运动。这一近似称为“绝热近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