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隐居骗局?上万人逃进山林,结果全被附近村民打假!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5 14:50 2

摘要:那时候没有人带节奏,也没啥机构炒作,只是一些人在社交平台上写写“山居日记”,晒晒“种菜喂鸡”,配上晨雾中的青瓦白墙,就足够让人心动了。

2014年,一批年轻人以“隐居终南山”的话题成功出圈。

那时候没有人带节奏,也没啥机构炒作,只是一些人在社交平台上写写“山居日记”,晒晒“种菜喂鸡”,配上晨雾中的青瓦白墙,就足够让人心动了。

在B站,一个叫“云深不知处”的网友用vlog记录下从杭州裸辞到终南山的全过程,视频一夜爆火,评论区全是“我也想逃离996”“请问房源在哪找”。

一时间,终南山成了“看破红尘”的代名词,背起行囊进山,成了很多打工人自嘲式的理想归宿。

根据《新周刊》整理的数据,2016年到2021年,终南山“隐居人口”从几百人增长到接近万人,连山里民宿都一屋难求。

但十年过去了,这些背影潇洒的背包客现在如何了?

01

“隐居终南山”,听起来像是一种诗意栖居,其实不过是从KPI地狱逃进了体力地狱。

不少人以为租金便宜就能“躺平”,实际一上山才发现这日子,真不是人人能熬得住的。

你得自己接电线拉水管,自己修屋顶赶老鼠,冬天炉子一灭室温直降零下,一晚上能被冻醒三次。

李文轩,重庆人,2020年放弃城市工作后跑来“体验隐居”,第一晚就哭了。

“屋里黑到看不见手指,喝水要走二十分钟挑泉水,三天后我果断打包回城。”

据村委统计,2022年全年在山里住超过一周的人数为4820人,其中八成不到一个月就主动撤退。

“你要真想隐居,得先变成一个万能维修工。”终南山“老住户”王述杰调侃。

最难的还是孤独,没手机信号,没人说话。夜里听的是虫叫,不是音乐。你得忍受长时间和自己独处,这对很多人来说,比没暖气还煎熬。

隐居本是个人修行的事,但到了短视频时代,连种菜都成了KPI考核项。

抖音账号“终南山草屋”主打山居vlog,分享种菜做饭,一年涨粉30万,不仅卖书还卖香囊、干花,一月进账超过8万。

各种“隐居IP”接踵而至:有人建民宿、开直播、卖课程,一边说“厌倦红尘”,一边收割流量变现。

2023年,终南山周边民宿已登记47家,很多都是“隐居博主”或其亲戚开的。

最夸张的是专做“隐居体验营”的创业项目,三天3600元,包食宿包拍照,还有专人指导“怎么看起来像真的隐居”。

一位村干部苦笑:“天天赶集补货拍短视频,比城里上班都忙,还说什么隐居。”

02

当然,也有一些人是真心想躲进山林的。

作家陶砚2015年搬进终南山,不做直播、不设账号、七年出了三本书,靠稿费活得挺自在。

她说:“隐居不等于退出社会,是找到一种让自己不疯掉的生活方式。”

他们和村民关系友好、不打扰别人、不借“隐居”博眼球,靠接点远程兼职、写写东西,自给自足地活着。

但这种人毕竟是少数。

大多数是“逃城青年”,既没有抗冻体质,也没有心理准备,一腔孤勇被山里的虫子和冷风迅速击垮。

更别提家里父母的不理解、生活成本的现实打脸,很快他们就明白,隐居不是不干活,而是换个地方继续卷。

说到底,村民才是这场热潮的“吃瓜群众”,他们的看法,一针见血。

“以前的隐士是不出山的,现在这帮人,白天种菜晚上下山喝奶茶,真不怕闪了腰。”

村里甚至流行一句话:“隐居是幌子,副业才是主业。”

因为他们见多了那种“拍完视频就走”的人,有人只租三天房子,硬是拍出一个月的“山居生活合集”,发完就坐高铁回城。

旺季时,一家普通院落能租出1280元一晚,房东比“隐士”还忙。

终南山,不再是修行圣地,而是创业样板间,流量工厂,逃避现实的临时集合点。

03

“隐居”这事儿,到最后还是留给真正想沉淀下来的人。

不是谁都有那个勇气,也不是谁都扛得住那份寂寞。

终南山火了,是因为它承载了无数人逃离生活的幻想;终南山凉了,是因为现实从不会给幻想让步。

我们要的从来不是“隐居”,而是喘口气的机会。

真正的隐居,也许不是住进山林,而是能在闹市中安放好自己。

如果你不能在现实里过得踏实,那么终南山也不会成就你想要的人生。

这是终南山教给我们的,最扎实的一课。

来源:历史白名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