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辟蹊径!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冠心病介入团队,成功为八旬老人逆向开通闭塞冠脉
83岁的齐大爷(化名)饱受憋喘、胸闷困扰和折磨长达十余年之久,近期骤然加重的憋喘让他连日常的轻微活动都变得异常艰难。为了尽快明确诊断,齐大爷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就诊。
83岁的齐大爷(化名)饱受憋喘、胸闷困扰和折磨长达十余年之久,近期骤然加重的憋喘让他连日常的轻微活动都变得异常艰难。为了尽快明确诊断,齐大爷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就诊。
患者,女,72岁,蒙古族,农民,体重:70kg,身高:160cm,BMI:27.3kg/m2(超重)
冠心病,作为我国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其诊断和治疗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重点。从《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中可以看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人数已超过3.3亿,冠心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早期精准诊断显得尤为重要。
六旬婆婆心脏的三条“生命通道”几乎全部堵塞,出现心源性休克,命悬一线。危急时刻,武汉市中心医院多学科接力展开生死营救,成功搭建了三条“血管桥”,最终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近年来,冠心病介入治疗正经历从理念到技术的深层次变革。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李长岭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指出,随着生物可吸收支架(Bioresorbable Scaffold, BRS)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迭代,冠脉介入正迈入“介入无植入”与“智能化引导”
近日,在专科联盟教授与何勇教授的指导下,延安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一病区王丽娟主任医师、薛恩忠主任医师、姚龙主治医师组成的医疗团队,成功完成延安市首例冠状动脉自灌注药物球囊技术应用,为两名复杂冠脉病变患者实施精准介入治疗。该技术突破传统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及普通药物
随着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技术的进步,如何更精准地评估病变生理功能及斑块特征、优化支架植入效果并预测长期预后,成为心血管介入领域面临的新挑战。传统评估方法多基于单一影像模态,其图像解读存在耗时、过度依赖术者经验、不同模态影像数据难以整合等问题。近年来,人工
在医疗战场上,每一秒都关乎生命的存续。平顶山汝州54岁的连先生,心脏冠脉极其敏感,随时就会痉挛“罢工”,出现心脏骤停。更令人揪心的是,他还患有严重的冠脉狭窄,必须进行心脏外科搭桥手术。
5月29日,记者从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获悉,该院多学科专家团队成功救治1名心脏冠脉极度敏感、随时可能痉挛“罢工”的54岁患者,目前患者已脱离生命危险,即将康复出院。
随着冠状动脉介入技术(PCI)的发展,介入技术已经可以处理很多复杂的病变,而其中的血管重度钙化病变一直是介入治疗的难点,尤其是严重的钙化病变,被称之为“导管室的噩梦”。钙化病变就好比血管内长满了石头,常规的介入治疗技术,球囊很难通过重度钙化病变处,支架也容易有
世界卫生组织(WHO)2023年发布的《心血管疾病影像学诊断指南》中明确指出,冠脉CT造影和冠脉造影作为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的两种重要手段,各有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听说谁谁做完冠脉造影没多久就不在了。”这样的只言片语像夜色里潜行的风声,在老百姓间悄然流传,让不少人对冠脉造影心生怯意。似乎这项检查成了一道分界线,跨过去的人命运就此转向。
5月20日,潢川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介入团队在信阳市中心医院徐谭主任的专业指导下,成功为一名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实施了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下的冠脉介入精准化治疗,这是县医院在该领域的首次突破,标志着县医院复杂冠脉疾病的精准介入治疗迈入崭新阶段。
201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的《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和管理指南》引入了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CCS)来描述稳定时期冠状动脉疾病(CAD)的临床表现,特别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之前或之后的临床表现。2024年《ESC慢性冠脉综合征管理指南》又再次更
近日,房山区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受邀参加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北京阜外医院主办的“冠心病介入治疗创新模式研讨会暨药物球囊规范化应用培训班”,并作为全国30余家转播医院之一,首次实现冠脉介入手术全国实时直播。此次亮相标志着房山区第一医院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已经迈入全国
11月23日,在印度尼西亚介入心脏病学会年会(ISICAM 2024)上,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鄢华院长、心内科宋丹主任带领团队,在ECMO辅助下,运用腔内影像及冠脉旋磨、冲击波球囊技术,于线上成功演示了一台具有挑战性的复杂冠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