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语录》为何停止发行?
《毛主席语录》,这本曾经伴随中国无数家庭的“红宝书”,在1979年却突然宣布停止发行。这个看似突如其来的决定背后,究竟反映了什么?为何曾代表革命与理想的语录,最终走到了“终点”?
《毛主席语录》,这本曾经伴随中国无数家庭的“红宝书”,在1979年却突然宣布停止发行。这个看似突如其来的决定背后,究竟反映了什么?为何曾代表革命与理想的语录,最终走到了“终点”?
这些敏感内容,有些并不放在课文里,而是放在课后题或作文练习中。也许,这是因为课文审查要严一些,课后题关注的人要少一些,所以编者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吧。
1972年冬夜,东北某劳改农场的探照灯突然熄灭17秒。在这短暂的黑暗里,一个戴着手铐的身影冲破铁丝网,消失在茫茫雪原中。这个名叫陈景云的"反革命犯"不会想到,这场亡命天涯的旅程将持续8年,跨越15个省份,行程3万多里,最终才从死刑犯变成平反名单上的第一人。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篇文章并非胡乔木亲笔,而是毛泽东在莫斯科访问时亲自撰写,并通过密码电报发回北京,指示“刘少奇并告乔木”,要求“用乔木名义写了一个谈话稿,请加斟酌发表”。
这要从59年前的1966年6月8日说起。1966年中共中央的“五·一六通知”,标志着“文革”的开始。1966年6月1日,中央电台全文广播了北京大学聂元梓等七人炮轰北大校党委的大字报。一个星期之后的6月8日,河北邯郸第一中学高(1963)甲班8名学生贴出《从
天生的美貌让她一出场即惊艳十里洋场。24岁那年,更是凭借"美人出浴"这个镜头,一脱成名!其风头直追"影后"胡蝶,可以说,一出道即巅峰!
1 、“三突出”创作原则: 1 、“三突出”是“文革”中被推崇为“无产阶级创作必须遵行”的创作原则。( 1 分)这一原则的规范性说法经姚文元修改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 1 分)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 1 分);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前些年,老三届的话题在网上还很热闹,现在逐渐变冷清了。因为老三届们老了,他们正走在由古稀通往耄耋的路上。作为老三届的一员,我们这个群体的遭遇是永远无法忘记的,纵有千言万语也难以释怀。
1968年12月24日,长春地质学院的地质宫笼罩在零下30度的严寒中。凌晨三点,值班门卫发现402实验室透出诡异的灯光。撞开门的瞬间,眼前景象让他魂飞魄散——著名地质学家冯景兰与妻子朱韵合衣倒在地质图前,桌上摆着半瓶敌敌畏和两封遗书。遗书里只有一行颤抖的字迹:
毛泽东主席晚年的政治思考始终是历史学界关注的焦点。曾任毛泽东生活管理员长达十二载的吴连登(1935-2022)在《中南海纪事》中披露的史料,为我们打开了理解这位历史人物晚年心路历程的重要窗口。
我一回到华师,就发现自己已经成了批判对象,有些大字报是专门针对我的。不过,我很快发现,批我的大字报并不算多。那时还在批“三家村”,我够不上那么高的“规格”。并且,工作组的“革命”方式相对文明,只是“文攻”,尚未发展到“武斗”。进驻华师的工作组的组长是药检学校的
我老爸从解放前一直是保密工作的,解放后后来进了档案局那也是保密的单位,不挂牌的家属不让进的,里面上班全是背靠背的不得同事间问来问去。那些人的忍耐性特别强。文革结束后不想再去了,去社科院研究生院带研究生了,跟学生在一起,充满活力。
那是一九七九年,云南边境的战火未熄,我去前线采访。由北京飞到昆明后,忽然感到胸闷,喘不过气。有人说这是高原反应,往南走地势低就会好些,我一天也没在昆明停留,拉上两个从北京来的画家搭伴儿,乘车经K市到达G市。
1978年那一年,22岁的雷颐在三个身份之间腾挪转换——前3个月,是空军地勤“修飞机”的一名军人;中间6个月,是工人;自9月起,成为一名大学生。对于人生中的这一年,雷颐说他个人成长的版图上有着国家快速行走的足迹。
正是这种自我标榜的正义感,让“左棍”们更容易获得人们的同情和支持。他们善于利用社会热点事件和民生问题,制造舆论压力,煽动群众情绪。
“文化大革命”中,从社会的最底层直接提拔了许多一步登天的风云人物,他们由工人、农民一跃成为中央级领导人。“文革”结束后,他们一下子又变回普通人,湮没在历史中鲜为人知,以下几位是他们的典型代表。
陈新民,1982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教过中学,教过大学,编过学术期刊,编过行业报纸。在乡(公社)工作过,曾任职于县、地区(市)、省直部门,从中央国家机关退休。
我来头条,纯粹是想消磨退休后时光,以及预防老年痴呆。四十多岁的时候,医生说我小脑萎缩严重,预测我六十岁左右,可能会染上老年痴呆症。就是医生的这句话,我不能等着痴呆找上身,我要让脑袋活泛起来,写写东西,动动脑筋,就成了我退休后的必修课。人到古稀,医生的寓言越来越
今年4月29日,粤东一处山幽林密的民居前,一辆商务车缓缓停下,车门开处,一位身材高大、身板笔挺的老人敏捷地从车上下来,一头华发掩盖不住奕奕神采,他微笑着向我伸出手来……
我们这些人少年的成长,恰好与“文革”时期重叠。在最喜欢看电影、看演出的年纪,置身在“样板戏”年代文化生活与政治宣传的氛围里,我们与这一座礼堂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