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长期超过140/90,身体的哪个器官会先出问题?是心脏还是肾?
据国家心血管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已突破2.8亿,18岁以上人群中,每3人就有1人患有高血压。但令人担忧的是,大量患者虽然知道血压高,却并不重视,只因“没感觉”“不影响吃饭睡觉”,于是拖着不治、不管。
据国家心血管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已突破2.8亿,18岁以上人群中,每3人就有1人患有高血压。但令人担忧的是,大量患者虽然知道血压高,却并不重视,只因“没感觉”“不影响吃饭睡觉”,于是拖着不治、不管。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福利礼包赠送中】即日起,每天
你有没有发现这样一种情况:在测量血压时,医生除了关注“高压(收缩压)”和“低压(舒张压)”,有时还会说:“你这个脉压差有点大,要注意一下。”很多人当时一脸茫然,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甚至有人问:“是不是说明心跳有力?”
全球高血压(血压 ≥140/90 mmHg)的患病率呈现复杂分布,受测量标准、人口老龄化程度、生活方式(高盐饮食、肥胖、缺乏运动)、医疗系统筛查能力等因素综合影响。关键挑战:全球可比数据因筛查方式(单次 vs 多次测量)、人群代表性、年份差异而受限。以下综合
成年高血压患者如果在诊断后的前6个月内血压得到控制,则心血管事件较少,然而这一时间段常被排除在许多高血压控制指标之外。一项研究对比了接受或未接受降压治疗的成人高血压患者在诊断后的第1个月内进行单药治疗后6~42个月的血压(BP, mmHg)控制率,忽略随后的抗
尽管目前高血压的治疗已经有了较多的手段,但仍有部分患者血压难以控制。根据《难治性高血压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应用了可耐受的足够剂量且合理的3种降压药(包括一种噻嗪类利尿剂)至少治疗4周后,诊室和诊室外(包括家庭血压监测和/或动态血压监测
人体正常血压呈现昼夜调节规律,由于日间和睡眠时人体代谢状态存在差异,睡眠时血压相对更低(降低10%~20%),测量夜间血压更有助于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理论上,如果在睡前服用降压药,可能优先降低夜间血压。那么,服用降压药的时间不同,就可能影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
这些疑问都很合理——没人愿意长期吃药,更没人愿意不明不白地吃药。那到底该不该继续吃?是否可以减药?我们今天就来详细聊一聊。
理解你对高血压治疗方式的犹豫。血压升高时,面对“吃药”还是“自己调理”的选择确实让人纠结,既担心药物副作用,又害怕不吃药后果严重。这种心情完全可以理解,毕竟高血压关乎长期健康,每一步选择都值得慎重对待。
高血压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未控制的高血压是患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血管紧张素原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上游前体,是调节血压的关键途径。Zilebesiran是一种RNA干扰疗法,靶向肝脏血管紧张素原的合成。此前研究结果表明,zilebes
肾脏确实会受到一些药物的影响,但大多数降压药物对肾的伤害很小,在规范使用下对肾脏是安全的。真正需要警惕的是高血压本身对肾脏的损害,这往往比药物影响更为严重。高血压患者应注意定期到医院检查各项指标,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记住,控制好血压才是保护肾脏的关键。
65岁的李大爷被诊断为高血压2年,一直规律服用降压药。最近体检发现血压为160/100 mmHg,医生将降压目标调整为“低于140/90 mmHg”,并增加了药物剂量,嘱咐及时复诊。
参考文献:Circulation, 2018, 137(20): e578‑e622. DOI: 10.1161/CIR.0000000000000560.
核心数据:夜间血压每升高15/10 mmHg,心脏病风险增加21%!夜间血压比白天更能预测心梗、中风等疾病风险,就像身体在睡眠中“悄悄发炎”。即使白天血压正常,单纯夜间高血压(≥120/70 mmHg)也会让心血管疾病风险飙升38%。
人体正常血压呈现昼夜调节规律,由于日间和睡眠时人体代谢状态存在差异,睡眠时血压相对更低(降低10%~20%),测量夜间血压更有助于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理论上,如果在睡前服用降压药,可能优先降低夜间血压。那么,服用降压药的时间不同,就可能影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
在朋友的认知里,高血压是中老年人的“专利”,发生在青年人身上有些不可思议,因为这5名员工看上去很健康,他们自己也表示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情况。我向朋友进一步解释,目前高血压患病人群已经呈现“年轻化”趋势,只不过中青年高血压多呈“隐匿性”,早期常无症状。
尽管目前高血压的治疗已经有了较多的手段,但仍有部分患者血压难以控制。根据《难治性高血压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应用了可耐受的足够剂量且合理的3种降压药(包括一种噻嗪类利尿剂)至少治疗4周后,诊室和诊室外(包括家庭血压监测和/或动态血压监测
唐轶,1984年4月出生,怀化安江人。目前在中国青年报社(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工作,任中青在线副总编辑、青春宇宙音乐实验室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