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高血压日 | 关注高血压,为什么你感觉不到血压高?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7 18:05 2

摘要:在朋友的认知里,高血压是中老年人的“专利”,发生在青年人身上有些不可思议,因为这5名员工看上去很健康,他们自己也表示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情况。我向朋友进一步解释,目前高血压患病人群已经呈现“年轻化”趋势,只不过中青年高血压多呈“隐匿性”,早期常无症状。

作者:汪芳 北京医院

前不久一个朋友跟我聊天,说她们单位入职体检的新员工里,有3个女生和2个男生血压偏高,连续两次量血压都超过了160mmHg,平均年龄不到30岁。

在朋友的认知里,高血压是中老年人的“专利”,发生在青年人身上有些不可思议,因为这5名员工看上去很健康,他们自己也表示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情况。我向朋友进一步解释,目前高血压患病人群已经呈现“年轻化”趋势,只不过中青年高血压多呈“隐匿性”,早期常无症状。

在我看来很多人对高血压的来龙去脉和危害不甚了解,但凡感觉不到异常,也就没那么在意了,侧面说明我们的宣教工作有待加强。

测量血压会有2个数值

心脏和血管相互连接,构成了一个封闭的网状“管道”——循环系统,大家可以把心脏看做是抽水泵,而那些四通八达的血管就是水管。

我们每次量的血压包含两个数值,一个是高压,一个是低压,该如何理解呢?

心脏里的血液不会平白无故地往外流,需要压力将其压出去——心脏在收缩一瞬间产生的压力叫“收缩压”,也就是“高压”。

心脏收缩完之后,接下来就要舒张,此时,先前随心脏收缩而舒张的主动脉等大血管,则会出现回缩。血管回缩同样能产生压力——舒张压,也叫“低压”。

简而言之,高压是心脏产生的,低压是大血管产生的。

心脏夜以继日、有节律地搏动,就像老式手摇水泵那样,伴随收缩和舒张一下一下地泵射出血液,随着全身的循环系统川流不息。如果血压过低,将无法保证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血压过高,大小血管“不堪重负”,久而久之出现损伤,最终影响到心、脑、肾等重要器官。

高血压的判定标准

我们明白了血压、高压和低压的来龙去脉后,高血压就相对好理解了。高血压,既可能是“高压”高或“低压”高,也可能二者都高。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的推荐,高血压是指在未使用降压药的情况下,诊室血压≥140/90 mmHg;或家庭血压≥135/85 mmHg;或24h动态血压≥130/80 mmHg,白天血压≥135/85 mmHg,夜间血压≥120/70 mmHg。根据诊室血压升高水平,将高血压分为1级、2级和3级。(美国最新高血压标准修订为收缩压≥130 mmHg和/或舒张压≥80 mmHg‌。)

另外,高血压与血压高不是一回事。高血压是长期、持续的血压异常升高状态,属于慢性疾病,需要认真规范地治疗;血压高通常是单次或短期测量值超出正常范围,不一定是疾病,某些生理、环境等因素变化亦会引起。两者的核心区别在于是否持续存在以及是否伴随健康风险,应当由心内科医生来甄别。

中青年高血压易被忽略

如前文所述,中青年高血压早期常无明显症状,加之患者发病初期往往对高血压危害认识不足、对用药有顾虑,导致中青年高血压人群知晓、治疗、控制率低下的问题尤为突出。我在门诊上遇到的中青年高血压患者,有超过70%完全不知道自身的高血压状况,控制率更是不足10%。

当然,也不能完全怪罪年轻人,毕竟与老年患者相比,中青年患者的高血压持续时间比较短,靶器官损害也少,5-10年内心血管风险偏低……但是,由于预期寿命更长,长期(>10年)及终生风险更高,“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就显得更有必要,正所谓“功在当下,利于千秋”。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风行健康课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