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定义的范式迁移:从本体论追问到认识论,哲学的边界在哪里
哲学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如同古老的斯芬克斯之谜,在不同时代被赋予不同的解答。从古希腊的 "爱智慧" 到现代的 "思想批判",哲学的定义经历了怎样的演变?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部跨越两千年的思想进化史。
哲学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如同古老的斯芬克斯之谜,在不同时代被赋予不同的解答。从古希腊的 "爱智慧" 到现代的 "思想批判",哲学的定义经历了怎样的演变?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部跨越两千年的思想进化史。
今天,OpenAI 产品、模型行为负责人Joanne Jang在个人博客中分享了她对“人类-AI 关系”的看法,涉及“为什么人们会对 AI 产生情感依恋”“OpenAI 如何对待 AI 意识这个问题”等话题。
我在6月3号发表了《用“三元唯物论”科学解释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短文后,有读者给我留言提出了质询。考虑到该质询很有深度,在此给予答复,希望能够解惑。
考古学是一门强调实践的学科,扎根田野的发掘与调查是学者们一切思考的源泉。但对于考古学究竟是什么,这样的本体论问题却并非实践所能独立解答。中国人民大学陈胜前教授近日出版的《考古何以可能:考古学理论的对话》(以下简称《考古何以可能》)又一次将这些问题摆到我们面前,
宇宙的本质属性是科学与哲学共同追问的终极命题。本文通过探讨物质存在与数学规律的内在关联,论证宇宙兼具物质性与数学性,且数学规律本质上是物质运动的抽象表达。从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数学的客观基础及宇宙演化的规律性三个维度展开分析,揭示数学作为“宇宙的语言”如何描述物
1935年,拉德克利夫-布朗来华讲学,社会人类学被正式引入中国,以此为基础,形成了所谓人类学研究的“中国学派”。其后,经过学科取消与重建的历程,20世纪80年代以后,社会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同时在中国人类学界被应用和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对于社会人类学与文化人
玄虚镜像叠,智核衍无垠。 蝶梦迷真幻,灵台易旧宸。 道通百代思,机巧万象新。 奥义待钩沉,幽思启来人。 片语震慑猴祖威,鸿篇巨制瞬息成。 愿化伏羲创世境,智慧光芒普世明。
在现象学的观照下,宇宙万有的生住异灭呈现出根本性的不确定本质。这种不确定并非认知论层面的偶然,而是根植于存在本身的时间性结构——诸行无常作为存在者最本质的生存论规定,将成住坏空的韵律镌刻在每一个实体性存在的基因图谱之中。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文艺工作的地位、作用和重大使命,清晰标定了新时代文艺的历史方位。这十年来,新时代文艺在各方面推陈出新,呈现出新的面貌与风采,文艺美学也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发展。2024年召开的党的
人文学科则是列车长,把控正确的方向,指引科技的发展,确保其符合人类的价值观和社会的整体利益,而不至于变成末路的“雪国列车”。
摘 要在现象学的视角下,采用“基础设施隐喻”探索媒介空间,是媒介本体论研究的一条重要理论线索。以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现象学为参照,麦克卢汉运用“外观/背景”模型将媒介视作提供隐蔽环境的无形背景,芒福德的“容器型技术”将媒介进一步上升为人类存有的栖居之所。库尔德利与
译自Paolo Heywood, “The Ontological Turn”, 原载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Anthropology, 19 May 217,http://doi.org/10.29164/17onto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