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分享一本,良心C刊 接受博士生一作、博后独作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个CSSCI期刊。良心期刊,收录的文章也是贼棒。如果初学者或者想要提高自己的学术审美、实证研究能力的,可以看看这本期刊!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个CSSCI期刊。良心期刊,收录的文章也是贼棒。如果初学者或者想要提高自己的学术审美、实证研究能力的,可以看看这本期刊!
近日,一则“博士生月薪仅1500元”的招聘信息冲上热搜,引发全网激烈讨论。面对舆论质疑,涉事企业回应称“薪资符合当地最低标准”,但网友并不买账:“寒窗20年,不如外卖员?”
章勇博士于2025年2月加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可持续能源与环境学域,任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独立课题组负责人。他于2020获得韩国成均馆大学化学工程博士学位,师从Nam-Gyu Park教授。章博士曾在南方科技大学担任校长卓越博士后以及研究助理教授(副研究员
3月20日,“京秦相牵·智引未来”北京科技大学博士生2025年秦安励志助学活动启动仪式在甘肃省秦安县兴国中学举行。启动仪式结束后,北京科技大学博士生团队分赴全县37所中小学开展励志助学宣讲,用科学火种点亮乡村孩子的求学梦想。
近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高原医学中心邓成教授团队在 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 「Constitutively active glucagon receptor drives high blood glucose in birds」 的研究论文。研究从分子进化和
我实验室的一名博士生一直提不起干劲,甚至做不到那些我认为对研究来说最基本的事情,例如保持实验记录本的更新。这是我们实验室基本准则明确列出的要求之一,团队的所有成员都签署过遵守承诺书。
读博过程中,个人能力和导师的作用都是至关重要的,两者相辅相成,难以简单划分谁更重要。以下是对个人能力和导师重要性的分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通讯员 陶韵 吉韩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3月19日至21日,由西交利物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联合主办,中国江苏-英国高水平大学联盟协办的首届中英三校博士生联合论坛暨2025年西交利物浦大学博士生论坛,在江苏省苏州市举办。
近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高原医学中心邓成教授团队在《Nature》在线发表了题为“Constitutively active glucagon receptor drives high blood glucose in birds”的研究论文。
3月19日至21日,首届中英三校博士生联合论坛暨2025年西交利物浦大学博士生论坛在苏州举办。本次论坛由西交利物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联合主办,江苏-英国高水平大学联盟协办。论坛汇聚了国内外近二十所知名高校的近560名博士生,研究领域涵盖电气与电
2024年12月12日,南京大学周豪慎教授、何平教授等人在Nature上发表了一篇题为“Lithium extraction from low-quality brines”的综述长文,杨思勰助理教授、2020级博士生王义钢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周豪慎教授、何平
此案件曝光后,英国警方公开呼吁更多潜在受害者提供线索,揭开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性犯罪案件,也暴露了科技与性侵犯罪的深度结合,令人不禁反思网络时代下的隐私安全问题。
"当全国都在为跌破800万的出生人口焦虑时,广东却以113万新生儿继续稳坐'生育冠军'。但就在昨天,广州琶洲会展中心上演魔幻一幕:招聘会现场挤爆12万求职者,机器人企业开百万年薪抢博士生——这个最敢生的省份,怎么突然慌着抢人了?"
如今的社会,倘若没有人脉、背景,出身普通,仅靠自己的知识,该如何扭转局面、改变命运呢?
从心理压力层面来看,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学生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学业的重担、未来的迷茫、家庭的期望,像一座座大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宛某作为一名博士生,想必也承受着学术研究的巨大压力,在追求学术理想的道路上,一旦遭遇挫折,内心的脆弱很容易被放大 。
本人算是读废了,读到第三年开始导师渐渐暴露本性,无能控制欲强小心眼,现在的实验室和修罗场没什么区别。我的拖延症严重到每天早上 8 点醒,但能不吃不喝在床上躺到下午一两点再去学校。脸皮厚度有所增加,组会随便搞搞,present 前 2 个小时才开始做,到点了做不
2025年1月,中国籍博士生邹某豪涉嫌性侵案在英国伦敦刑事法庭开庭审理。邹某豪被指控至少对10名女性实施性侵害,并使用隐藏摄像头拍摄性侵过程。负责此案的警官称,28岁的邹某豪“可能是英国有史以来最猖獗的性犯罪者之一”。
开心爸爸和这个朋友其实都是很典型的穷人家长大的孩子,有着很典型的穷人的“影子”。比如面对选择时瞻前顾后缺乏勇气,比如在财务上总是有种饥饿感不敢随便花钱等等。
AI竟能精准模拟博士生资格考试?只需将评委的履历和论文输入ChatGPT,就能创建数字形象,模拟面试问题,顺利通过考试。
在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有这样一位老师:他以中师学历作为人生的起点,一路披荆斩棘,经历了中师(全日制)、大专(函授)、本科(自考)、双本科(进修)到硕士(全日制)、博士(全日制)的人生历程。其职业身份也从乡村小学老师、中学老师、二本院校讲师,再到大学教授和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