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900多名心梗患者发现:心梗半年前,他们身体出现了这些信号
可现实是,这个“离心脏最近的死神”,每年都悄无声息地带走无数生命。更扎心的是,很多人其实早就被身体提醒过了,只是不以为意,错过了最宝贵的窗口期。
可现实是,这个“离心脏最近的死神”,每年都悄无声息地带走无数生命。更扎心的是,很多人其实早就被身体提醒过了,只是不以为意,错过了最宝贵的窗口期。
“滴嘟滴嘟……”8月7日14时07分,120救护车在昆明市禄劝县第一人民医院门诊楼前停下,医护人员迅速把心梗患者马伟(化名)推进医院Dsa(数字减影技术)介入手术室。17分钟后,医护人员通过Dsa为他打通了堵塞的血管,挽救了他的生命。这是今年3月医院开展此项技
8月2日清晨,六盘水市第二人民医院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救援。63岁的李某突发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面临极高死亡风险。医院迅速启动“双绕行”机制——绕过急诊科分诊与CCU病房评估,将患者从救护车直送导管室。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24年底发布的《老年心脏病患者睡眠管理新共识》中也彻底颠覆了传统观念:心梗患者的睡眠需求与健康人群完全不同,盲目追求"睡足8小时"可能是场灾难。
他拍拍胸口说:“这点酒,暖暖血,通通脉,可养生!”亲朋们纷纷附和,仿佛这白酒不是酒,是药,是仙丹,是洪荒之力。可就在几天后,他突然胸口剧痛,被送进抢救室,诊断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医生问他平时喝不喝酒?他还笑着答:“我这不是一直靠酒养着心脏吗?”
出门在外,不能靠“我感觉还行”这种错觉过活。凡是心梗康复期或有心脏病史的人,身上必须备好5件“救命工具”,一件不带,风险都得翻倍。
墙角那瓶尘封的白酒,过年过节才舍得开一次,可有些人却当成日常标配,饭前来一口,饭后再续杯,仿佛没有白酒的日子,连饭菜都失去了灵魂。
比如李大爷,65岁,在去年突发心梗后接受了心脏支架手术,虽然术后身体状况有所改善,但他整个人变得消极起来,不再像以前那样喜欢外出和下棋,而是整天待在家里,情绪低落。家人起初认为这只是术后的暂时现象,没有特别在意。然而不久后,李大爷再次感到不适,检查发现各项指标
6月6日,淄博世博高新医院急诊科成功救治了一名39 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从患者首次医疗接触(FMC)到转入导管室仅用19分钟,淄博世博高新的医护人员们以“生死时速”诠释胸痛中心建设的高效与精准,为急性心梗救治交出亮眼答卷!
近年来,一些研究发现,心梗患者中存在“危险因素悖论”,即没有可改变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心梗患者预后反而较差。但也有研究显示,这种现象可能是因为未充分校正潜在的混淆因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一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与心源性休克的突然来袭,让年逾六旬的陈先生(化名)陷入了岌岌可危的困境。在外院历经两个多月的ICU漫长对症支持治疗,病情却始终未见明显起色,随后转至福建省心脏医学中心。通过紧急植入左心辅助装置(又称“人工心脏”),让原本呼吸都困难
咳嗽、胸闷、濒死感——当58岁的杜先生(化名)被推进市二院心脏急诊时,监护仪上跳动的数字正诉说着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博弈。张占修院长带领的心脏中心团队在血管迷宫中完成高难度手术,一枚会“消失”的支架再次创造了医学奇迹......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各种原因造成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完全中断,使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而致心肌细胞的坏死¹。心梗是威胁全世界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显示,2022年各级医院收治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已达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