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战役后,国军还有能打的部队吗?
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短短4个月100多天内,国军在东北、华北、华东三大战略区的所有绥区部队、机动兵团,乃至后勤机关,被扫数歼灭,总计损失主力150万以上。
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短短4个月100多天内,国军在东北、华北、华东三大战略区的所有绥区部队、机动兵团,乃至后勤机关,被扫数歼灭,总计损失主力150万以上。
1949年的一月,在河南陈官庄地区的杜聿明集团军被华东野战军及中原野战军共同包围,此时的杜聿明集团军下辖两个兵团,总体人数还有三十万左右,如果这些国民党军垂死挣扎,那么必然还会爆发一场巨大的恶战。
电文内容如下:“现有重要任务委托粟裕同志执行,请于7月16日前将三野事务处理完毕,于7月18日来到北京接受任务,粟来时可随带秘书及参谋人员数人。”
然而,这一进程实际上并非易事。且不说在战争开端,国民党军队相较于共产党军队,人员数量更多,武器装备也更为精良。与此同时,他们在国际社会得到了美国等强国的支持,统治范围也远比共产党广泛得多。
“中国(上海)国际铸造、铸件展览会”创办于2005年,已成功举办二十届,展品覆盖铸件、铸造模具、铸造材料、铸造设备及铸造配套等领域,已发展成为行业内高规格、高层次、专业化、权威性的品牌展会之一。展会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倡导企业走创新、高效的绿色铸造之路,为产
“多亏他们送了这么多装备过来,否则我们的特纵可能还没有办法组建起来呢!”1947年1月份的鲁南战役之后,华野指战员巡视战场,看着卡车不断往回拉的105毫米美式榴弹炮,脸上不禁露出笑颜。
豫东战役第二阶段华野在围歼区寿年兵团残部时,由于山东兵团对“攻兖打援”策应不力,围兖部队过早松围南下,暴露了华野打援的意图,黄伯韬兵团摆脱山东兵团纠缠前来增援,于1948年7月1日进到帝丘店附近来势汹汹突破中野11纵阻击阵地,粟裕先发制人,乘黄百韬长途跋涉初来
当华野四纵政治部在11月5日发布那份充满乐观情绪的战前动员令时,他们或许未曾料到,自己正踏入一个精心布置的死亡陷阱。这份文件里提到的"敌人士气动摇""建制紊乱"等判断,在碾庄圩的枪炮声中逐渐显露出致命的误判——黄百韬兵团并非溃逃的羔羊,而是退入预设战场的棋手。
粟裕打仗确实是很厉害,被誉为“常胜将军”,他善打大仗,有群众还编了民谣赞扬他,唱到:“毛主席当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胜。”民谣将粟裕和毛主席并列在一起,对于粟裕来说,这是极大的荣耀。
“仲弘啊,听说少奇同志要把我的元帅衔让给你?”1955年初春的中南海,陈毅笑吟吟地拍了拍粟裕的肩膀。正在整理文件的粟裕闻言一怔,手里的钢笔险些滑落。这段看似轻松的对话背后,正酝酿着新中国首次授衔最具争议的议题。
在解放战争中,我军经常上演以少胜多的战役,在大西北彭总以劣势兵力将胡宗南集团打的首尾不能相顾。当然在这些以少胜多的战役里面,最让人叹服或者最为传奇的,要数让粟裕从战术天才转变成战略大师这个蜕变的——
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的已经硝烟散尽。陈毅在总结战场经验时说了句让人意外的话:“我们的营长不如人家班长。”
在1947年的初冬,随着鲁南战役的落幕,山东与华中两支野战军如同两只握在一起的拳头,紧密地合成了华东野战军。这支新组成的军队,旗下有着雄壮的11个步兵纵队和1个特种兵纵队,他们的主力像猛虎一般集结在山东省的临沂地区,等待着新的命令。而国民党的统帅部,却对华东野
陈毅的领导身份决定他要经常做报告,且他个性极为爽朗,极喜欢在大会上讲话。陈毅的身份很多,华东局副书记、华东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
国民党整编74师孟良崮全军覆没,在战后的检讨中,把孟良崮缺水,石头多,难以构筑工事作为一个主要原因,现在也有人把张灵甫比作马谡,称其不懂用兵之道。这种说法,多少有点儿冤枉张灵甫,从“国军”将领一贯表现来看,放到任何一个国民党将领身上,谁敢保证在当时的处境下,不
国民党整编74师孟良崮全军覆没,在战后的检讨中,把孟良崮缺水,石头多,难以构筑工事作为一个主要原因,现在也有人把张灵甫比作马谡,称其不懂用兵之道。这种说法,多少有点儿冤枉张灵甫,从“国军”将领一贯表现来看,放到任何一个国民党将领身上,谁敢保证在当时的处境下,不
“校长,若让您选粟裕和陈赓当先锋,选哪个?”1950年初春的阳明山官邸,参谋总长周至柔捧着热茶暖手,望着正在批阅战报的蒋介石。窗外细雨裹着寒意,老蒋的钢笔尖在“粟裕”二字上洇出墨团:“带兵打仗粟裕狠,但陈赓…”话音戛然而止,侍从官瞥见案头泛黄的黄埔同学录正翻在
还好刘峙本人,有记日记的习惯。这为我们了解他在淮海战役紧要关头,在徐州剿总司令的位子上每天都在忙活啥提供了非常坚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1948年3月的洛阳战役结束后,为何华东野战军与中原野战军会因几门火炮产生激烈争执?这场看似寻常的物资分配纠纷,实则暴露出解放战争转折期我军面临的深层次战略矛盾。两支主力部队的不同发展轨迹,在这场风波中形成极具代表性的历史切片。
碾庄的夜很安静,刘镇湘坐在掩体边,手里握着那份空投的密令,他想不通黄百韬为什么说要撤,他也没打算撤,七兵团要死,就死在碾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