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金债融资热度降温,上半年发行规模同比下降52%
在消费金融公司扩大业务规模,提供优质消费金融服务的过程中,消费金融债很好的满足了公司的资金需求。自2023年末重启后,消金债的发行热度较高。而今年有所降温,上半年,消金债共发行121亿元,同比下降52%。业内指出,去年重启后发行规模基数较高,才使得今年同比显示
在消费金融公司扩大业务规模,提供优质消费金融服务的过程中,消费金融债很好的满足了公司的资金需求。自2023年末重启后,消金债的发行热度较高。而今年有所降温,上半年,消金债共发行121亿元,同比下降52%。业内指出,去年重启后发行规模基数较高,才使得今年同比显示
近日,公安部刑侦局提炼了20个防诈关键词,“修复征信”为关键词之一。征信记录是个人或企业在信用机构管理下的信用活动记录。如果征信出现问题将对工作、生活产生重要影响。诈骗分子常常以可以帮助“修复征信”为由,利用受害人急于清除不良记录的心理实施诈骗。
6月18日,继年内发行ABS、落地ESG挂钩银团贷后,海尔消费金融(以下简称“海尔消金”)在金融市场上又迈出重要一步,成功簿记发行2025年首期规模达10亿元金融债,且主体信用等级仍为“AAA”。这一举措为海尔消金自身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也彰显了公司在拓宽
这家头部消费金融机构持续“补血”中。6月11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中国货币网日前披露,马上消费金融拟发行“安逸花”2025年第二期个人消费贷款资产支持证券(ABS),发行总规模为10亿元人民币。
但全面拥抱AI,并不会改变消费金融的经营本质。这家中国第三大的消金公司,正从过去的标杆变为如今的“问题生”,暴力催收、投诉不断、APP被责令整改、关联交易等等问题持续笼罩。
5月26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消息显示,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捷信”)更名为“天津京东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简称“京东消金”,英文名称变更为“Tianjin Jingdong Consumer Finance Co., Ltd.”。
近日,新经济IPO在得物APP-钱包中发现,得物金融对标互联网大厂,上线了得有钱(借钱)、得物月付(分期)两款自营金融产品。一开始,小编向“得有钱”申请借款并未获得额度,但向“得物月付”申请获得1800元额度。
从事多年的消金公司自营业务工作,越来越感觉到目前对于自营业务的认识还是偏感性和直觉,缺少对自营业务发展理论的相关探讨和研究,无法在公司层面形成对自营业务发展必要性、发展方向、发展路径的共识,导致思想、行为无法统一,“道”不明则“术”不立。
在资产质量优化与流动性管理的双重压力下,消费金融行业2025年呈现出“开源”与“节流”并行的独特图景。机构一方面以加速不良资产处置为抓手化解存量风险,另一方面通过资产证券化(ABS)工具开启低成本融资通道,形成差异化的“补血”路径。
为响应第二十五个全国科技活动周以及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海尔消费金融(下称“海尔消金”)紧密围绕“矢志创新发展 建设科技强国”的活动主题,于5月16日起面向公司全员启动AI UP!系列培训,通过系统性的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进一步提升团队创新能力,深化科技与金融
国内市场,捷信消费金融(下称“捷信消金”)正式更名“天津京东消费金融”(下称“京东消金”),由京东旗下的广州晶东贸易、京东科技旗下的网银在线分别持股50%、15%。
与此同时,多家消费金融公司也在加速发行ABS产品以补充资本。截至5月29日,消费金融公司累计发行ABS产品15只,发行总额达到74.58亿元,较2024年同期呈现增长态势,最低利率跌破2%。
除了资本层面的挑战,小米消金在客户服务方面也面临不小压力。根据黑猫投诉平台数据,近30天内收到投诉112条,仅处理23条,完成率仅为20.54%;累计投诉2362条,完成率79.51%。投诉主要集中于高利率和暴力催收等问题,反映出用户体验与合规管理之间存在一定
至此,阿里系流量APP几乎全员下场,共同构成了覆盖电商、出行、办公、文娱、生活等全场景的助贷导流网络。加上持股的蚂蚁集团的持牌业务,阿里构建了一个全方位的消费金融生态。
5月26日上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天津监管局发布《天津金融监管局关于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变更名称的批复》,正式批准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将中文名称变更为“天津京东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简称“京东消金”)。
银登中心披露信息显示,截至5月15日,已有13家持牌消金公司发布72笔个人不良贷款转让招商公告,涵盖招联、蚂蚁、兴业、中银等头部机构,以及南银法巴、平安、幸福、海尔等腰部机构。其中,中银消金一家就有35笔转让业务。
银登中心披露信息显示,截至5月15日,已有13家持牌消金公司发布72笔个人不良贷款转让招商公告,涵盖招联、蚂蚁、兴业、中银等头部机构,以及南银法巴、平安、幸福、海尔等腰部机构。其中,中银消金一家就有35笔转让业务。
最新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政府工作报告,都将“提振消费、扩大内需”列为今年的首要任务。2025 年以来,国家多部门以及各地政府也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提振消费的政策措施,从供给侧鼓励企业创新,在需求端降低消费成本,刺激消费意愿,同时明确要求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